喜讯!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朱剑锋、贺江南负责项目在“星光计划”评选中获奖
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严峻态势下,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门诊预检窗口肩负起筑牢疫情防线的重要使命,秉承着“疫情防控当为首、优质服务仍要有”的坚定信念,通过服务创新、流程再造等多方面努力,为医院营造安全温馨的诊疗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日,在上海市医务工会组织开展的第十一期上海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星光计划”(以下简称“星光计划”)的项目评选中,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防治科朱剑锋主任医师负责项目“阿托品防控近视随访小程序”荣获二等奖,贺江南公共卫生副主任医师负责项目“社区高度近视人群智能管理防控模式构建”荣获三等奖。
“星光计划”是上海市医务工会为广大医务职工搭建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旨在通过对市医务工会直属基层工会所在单位职工在岗位创新中形成的科技创新“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创造)优秀项目给予奖励或资助,进一步激发职工创造活力,推进上海市卫生系统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第十一期“星光计划”得到了各个医疗机构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申报的两个项目在第一轮初审中脱颖而出进入复审答辩环节,并在复审会中通过了全市多位来自临床医疗、医院管理等领域的专家评审,在独创性、实用性、技术水平和推广前景等方面综合评价突出,最终荣获奖项,可喜可贺!
项目简介
小程序助力近视防控精准干预
“阿托品门诊随访小程序”项目由防治科科长、视光中心主任朱剑锋负责,团队成员包括贺江南、徐艺、林森林、褚晨、彭雅君、余涛,项目创新开发阿托品防控近视随访小程序,在小程序中设置个性化提醒用药、报告查询、患教、医生咨询等功能,建立了更具时效性、实用性的智能化用药随访平台,帮助医生定期检测患者用药情况,有效提高了医生随访的时效性和患者依从性,对于提升近视防控效果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阿托品作为控制近视的药物在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其使用周期较长,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用药情况以保障效果。在以往随访中,使用便民热线电话难以及时提醒患者,医生也无法快速检索患者就诊信息,诊疗效率较低。
阿托品防控近视随访小程序有效解决了随访难题,通过“打卡”及推送消息的方式提醒患者按时使用药物并进行统计记录,帮助患者确定用药时间,避免因使用频次未按治疗方案执行而影响近视防控效果。
患者复查后报告将通过采集系统上传至小程序内,并自动汇总结果,生成趋势分析报告,使医生在能够快速观察并监控患儿近视发展趋势,引导近视控制方案的制定与调整。
小程序中设有患教专区,用于投放阿托品药物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护眼科普等眼病相关教育材料,增加患者眼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升患者眼健康自我管理意识。
目前,小程序已应用于阿托品防控近视临床研究,并逐步向临床推广,未来也将进一步扩大推广范围,并新增角膜塑形镜、户外活动等近视干预方式的随访监测板块,多方位助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人工智能赋能高度近视防控模式
“社区高度近视人群智能管理防控模式构建”项目由防治科公共卫生副主任医师、防治科科长助理贺江南负责,团队成员包括朱剑锋、陆丽娜、徐艺、林森林、褚晨。项目旨在打造优质、高效、自动化、智能化的高度近视防控智能防控模式,依托本市已具备视觉健康分级诊疗体系和服务管理体系,在上海16家社区1万余名高度近视人群中试点建立“健康教育视力检查电脑验光眼底照相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转诊干预”的新型防治工作模式,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高度近视的眼底并发症,完善和提升上海市“健康云”信息系统中高度近视人群视觉健康档案,以降低高度近视导致的盲和视力损伤。
项目首次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数码图像采集技术及电子化信息采集系统相结合,创新开发“明眸”APP居民端,社区居民在卫生服务中心眼健康筛查现场采集眼底照片后经脱敏处理,由AI软件在线进行评估,出具报告反馈受检者,整个过程可短至20秒,阅片能力可以与优秀眼科医师相媲美,居民满意度达到95%以上。
项目试点联合成年人视觉健康档案,为社区每一位高度近视患者建立视觉信息档案。将高度近视人群整合至上海市居民视觉健康信息系统,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医院实现数据共享,综合利用基本信息,形成了社区卫生中心和二三级医院之间在高度近视眼底并发症上信息互通。
项目成功构建了高度近视人群智能管理防控模式,成为社区疾病防治工作中一大创举,同时具备一定的可复制性,后续将考虑在全市社区中进行大规模推广,使全上海的高度近视患者都能够得到综合、连续、便捷、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
(资料提供:防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