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毓璜顶医院开展胶东地区第一例“术中唤醒”开颅手术
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开颅手术,一边手术,一边与医生交流互动,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的一幕,真实的发生在烟台毓璜顶医院的手术室内。近日,该院神经外科联合麻醉科利用“术中唤醒”技术,成功为一例患者切除了脑部胶质瘤,在精准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全了患者的语言、运动功能。据了解,该例手术为胶东地区首次开展,展示了毓璜顶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多学科协作能力,标志着医院神经外科在功能区脑肿瘤的精准切方面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今年39岁的卢先生,最近一月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头晕,到医院检查发现,大脑功能区长一肿瘤。大脑是人体神经中枢,大脑皮质功能区手术也是最令神经外科医师感到棘手的手术之一。烟台毓璜顶医院肿瘤神经外科主任张洪涛介绍说,“卢先生脑部肿瘤为恶性胶质瘤,且生长位置异常刁钻,靠近语言中枢及内囊后肢,一旦受损将引起失语及右侧肢体偏瘫。患者正直壮年,若术后出现失语或肢体偏瘫,将对个人及家庭造成严重创伤。”术前经与神经外科专家王云波、修春明教授、麻醉科马加海主任、乔乐燕麻醉师等反复讨论后,在综合评估了手术风险,并征求了患者意见后,最终决定,在切除肿瘤过程中施行“术中唤醒”技术,尽最大可能保全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
在手术操作进行到可能涉及语言中枢及内囊后肢等关键部位时,在精准的药物调控及严密的监护下,经过10分钟,卢先生完全清醒,根据医生的提问,可以流畅地说出自己及家人的名字并完成握手、抬臂等指令动作。唤醒期间的手术持续了近半个小时,整个过程,患者没有任何疼痛感,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下,放松心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肿瘤切除完成后,再次跟卢先生交流并发出动作指令,均能正确反应。手术完成后,卢先生完全清醒,没有出现任何手术相关并发症。
精准:最大限度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由于大脑功能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要求神经外科手术必须定位准确,操作精细。传统的脑肿瘤切除术采用全身麻醉,病人在手术中完全没有知觉,外科医生全凭个人经验,无法精确的给肿瘤定位,也无法在手术中判断是否损伤了病人的语言区和运动区,无形中增加了手术的风险。“术中唤醒,可以让患者在切除功能区肿瘤时,保持清醒,并进行语言、肢体动作的配合,以便让手术医师准确判断功能区与病变间的准确关系。从而达到既能完整切除病灶,又保护脑功能的目的,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减少致残率。”张洪涛说。
跟其他全麻手术相比,术中唤醒麻醉是一个麻醉—唤醒—麻醉的过程,在唤醒过程中对麻醉医师要求极高。因为患者对于麻醉药物存在个体差异,术中唤醒情况及唤醒时间也各不相同。烟台毓璜顶医院麻醉科马加海主任介绍说,“为减少患者清醒期间的不适感及唤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唤醒期躁动、呼吸道阻塞、呼吸抑制、癫痫发作、颅内压升高等各种风险,这就需要麻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相互配合,以便及时、准确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协作:多学科联合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随着对肿瘤病理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深化、各种治疗方法的创新和改进,肿瘤治疗的理念、策略和模式也在不断地演变,恶性肿瘤的治疗正在经历从多元化治疗模式向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发展。近年来,烟台毓璜顶医院肿瘤神经外科在肿瘤的规范化综合治疗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年完成手术各类脑肿瘤手术260余例,积极推行多学科协作机制,恶性肿瘤首诊MDT率达到100%。在治疗全程中推广利用神经外科最新前沿技术,例如术前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协助诊断、术中,利用超声、导航、电生理动态引导监测,术后,通过肿瘤基因检测技术,精准选择敏感化疗药物,同步进行三维适型调强放疗,真正做到了精准化、个体化治疗,从而保证了脑肿瘤的最佳治疗效果。
“随着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飞跃,借助于影像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术中成像、功能神经导航等新设备、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将最终改变大脑半球功能区实质内病变的手术方式,并带来此方面的飞速发展,以求真正实现‘3M’目标,即最大化地切除病变(maximumremovaloflesion),最小化地损伤脑功能(minimuminjurytoneurologicfunction)和最佳的术后恢复(maximumrecovery)。”张洪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