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麻醉医护人员组成“救治先锋队”,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学习各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将日常12小时排班模式改为24小时排班模式,负责医院各项急危重症患者手术麻醉、危重症患者救治……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顶住压力,坚守阵地.
尤其是12名麻醉医护人员驻守在医院,组成了“救治先锋队”,做好医院各项急危重症患者手术麻醉、危重症患者救治、外出紧急插管、分娩镇痛等工作,争分夺秒与死神抢时间,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13天时间,麻醉科与手术室医护团队共完成手术麻醉205例,分娩镇痛17例。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全体医护人员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学习各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进行手术麻醉应急防控部署,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疫情防控牵动着麻醉科每一位医护人员的神经,在医院党委倡议成立“我是党员,我先上”共产党员突击队时,麻醉科党支部全体党员第一时间积极报名参加。2月6日,麻醉科护士汪丽作为新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救援队成员,已在武汉疫区奋战了20天。
为了适应疫情新形势的需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医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在麻醉科主任徐桂萍、护士长邓燕的领导下,麻醉科医护联合积极应对,改变以往排班工作模式,形成了24小时交接班制度。在医院医务部主任雷韦的指导下,麻醉科制定了“麻醉科新冠肺炎防护和工作流程”、“麻醉科新冠肺炎外出气管插管工作流程”、“麻醉科疫情期间温馨提示”等疫情工作流程,保证麻醉工作高效安全开展。
为更加有效防控疫情,自2月11日起,自治区人民医院实行封闭式管理,留守在麻醉科12名医护人员中,就有6名党员,他们时刻以备战一线的精神状态与前线战友并肩作战,做好各项急危重症患者手术麻醉、危重症患者救治、外出紧急插管及分娩镇痛等工作。
截至2月24日,麻醉科与手术室医护团队共完成手术麻醉205例(平诊择期手术41例,急诊手术164例),分娩镇痛17例。
徐桂萍介绍说,麻醉是跟生命支持、急救复苏相关的科学,不光麻醉药物,插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CPR(心肺复苏)等技术操作都在麻醉医生的工作范围内。
因此,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内外科功底,在呼吸、循环、内环境、神经阻滞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比其他科室医生更擅长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但凡麻醉医生冲上去的时候,那就说明病人的病情已经很危重了。
2月14日凌晨4时46分,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疗机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史晨辉向自治区人民医院发出紧急救援。
原来,2月14日凌晨0时21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重症隔离病房内,来自塔城第九师75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人工体外膜肺氧合(ECMO)突然报警,医护人员反复测试后,确定为ECMO主机控制面板故障,十几名医护人员持续人工手摇维持机器转速。必须维持ECMO正常运转,才能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但是,重症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必须有严格的防护,才能确保安全。隔离服、防护服,双层口罩、三层胶质手套,护目镜,头套脚套,即使正常的行坐都会有窒息感,何况要保持均速不间断的手摇模式,需要体力。
为此,该院紧急联系自治区人民医院专家及设备公司紧急支援。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陆晨接到紧急救援电话后,待设备调试完毕就与麻醉科医生石文剑等一行出发去石河子,当日18时许,陆晨、石文剑等人抵达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来到该院重症隔离病房后,石文剑对现场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并协助安装ECMO管路及完成预冲,当晚9时许成功完成不同ECMO机型之间的无缝连接,ECMO运转正常,患者生命体征终于逐渐平稳。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孕产妇和儿童更易感染,尤其是妊娠期妇女对病毒性呼吸系统感染的炎性应急反应明显增高、病情进展快,易演变为重症,在当前疫情形势下面临交叉感染风险。
因全疆各地州市医院疫情防控需要,转入自治区人民医院产科的孕产妇数量急剧上升。为了更好地预防院内感染,麻醉科多措并举,全方面确保孕产妇分娩镇痛和剖宫产手术麻醉安全管理
为防控疫情,医院暂时取消了产妇家属陪产,对医院而言,是出于对孕产妇的保护,但对家属来说,确实从心底多了一份牵挂。在医院驻守的12名麻醉科医护人员中,有一名麻醉医生在产科24小时待命,但她从不抱怨。
她不仅耐心地向每一位孕产妇讲解分娩镇痛麻醉效果、分娩镇痛对胎儿影响,还安慰待产妇,排解疫情期间防护的焦虑担心,确保所有母婴的安全。
“坚守阵地就是对前线最好的支援。”徐桂萍表示,麻醉科全体人员团结协作,将保证科室高效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