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小盖子”堵住心脏“耳朵”,左心耳封堵术给房颤患者带来福音
家住长沙75岁的周嗲嗲(化名)最近非常苦恼,腹股沟长了疝气,医生却不敢为其实施手术,被多家医院拒绝,到底是什么原因多次求医未果?
据了解,周嗲嗲有将近30余年慢性房颤病史,为预防血栓形成,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如果行外科手术,可能导致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但如果停用抗凝药,随时可能出现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堵住重要器官,将有致命危险。互相制约的两个治疗方案将周嗲嗲架在了悬崖边上,令他十分焦虑。
9月4日,不甘心的周嗲嗲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三科,找到了潘宏伟主任,初步了解情况后,潘主任对他进行房颤危险评估,认为他属于高出血和高血栓类型,这也就意味着,抗凝药物出血风险较高,同时因房颤引发脑梗死的风险也非常高,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潘主任认为,目前非瓣膜性房颤引起血栓形成部分,90%以上均来自左心耳,结合周嗲嗲的情况,他属于慢性持续性房颤,同时合并心房大,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同时出血风险高,使用射频消融复律手术,复发率非常高,使用左心耳封堵术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将左心耳封堵后可无需服用抗凝药治疗,和家属商议后随即安排了手术。
9月6日,在潘主任及其团队紧密配合下,历时不到两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46小时后就可以下床活动,从此解决了周嗲嗲30年的“心病”。
潘宏伟主任提醒,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几率会越来越高,传统口服抗凝药物的治疗方式,虽能预防脑卒中和体循环栓塞,但仍然会存在出血风险高、抗凝药物无法达标等问题,而左心耳封堵术就是将很小的封堵伞堵住左心耳部位,把可能发生血栓的部位牢牢堵住,其效果优于服药。它不仅能有效减少房颤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同时还能降低出血风险的发生,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术后不需长期服用抗凝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血管内科文字:吴威胡遵吴娟/图片周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