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大三院急症原位肝移植纪实
近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胆外科首席专家窦剑副院长的带领下,肝病多学科诊疗团队(MDT)调集多方资源,在肝移植团队、中西医结合肝病科、ICU、麻醉科、手术室、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输血科等科室通力协作下,成功开展急症原位肝移植手术,将一名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再创生命奇迹。
患者生命亮起红灯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伸出援救之手
这名患者饱受乙型肝炎困扰已20余年,并逐步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前10天,患者突发乏力及纳差,在其他医院治疗过程中进展为急性肝衰竭。来院前3天,出现肝性脑病,患者陷入昏迷,身体情况急转直下,一般性的内科治疗已经无法挽救患者垂危的生命,监护仪频发的警报和闪烁的警灯预示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亮起红灯。
就在患者家属多方打探治疗方案之时,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南月敏果断担当,将患者转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积极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同时,明确诊断该患者已处于急性重症肝衰竭,转氨酶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5倍,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的50倍,凝血时间已经达到正常值上限的近3倍,合并肝性脑病,陷入昏迷,随时有全身多器官衰竭导致死亡的风险。
开展进一步的治疗迫在眉睫。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窦剑及肝胆外科主任曹经琳得知患者生命垂危,亲自前往友谊院区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会诊查看。由于患者在肝硬化的基础上爆发肝衰,即使是救人无数的人工肝支持治疗,在患者衰竭的肝脏面前也是杯水车薪、无力回天。
急症肝移植,已成为拯救患者生命的最后希望,但这是肝胆外科最大的手术,操作复杂困难,术中涉及多条重要血管吻合和胆道重建,风险极大,危险系数极高,患者随时会因大出血离开人世。不做肝移植,患者会死,如果做,风险极高。面对生的希望,患者家属经历了短暂的犹豫,终于决定,接受肝移植治疗。
与“死神”赛跑
开通生命绿色通道
为了和“死神”赛跑,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开展肝移植手术,在完成检查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直接安排患者进入ICU病房。王贵英书记牵挂在心,多次询问,侯志勇院长到ICU病房亲自协调指挥。患者在这里接受了肝移植术前新一轮人工肝支持治疗,为肝移植做了充分准备,为更加平稳的度过手术麻醉关打下基础。
肝移植术,简而言之就是“换肝”,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肝源,再精妙的手术也无法施展。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迅速尝试为患者联系肝源。庆幸的是,患者入院后,一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满足捐献标准并与患者配型成功,但原计划等待捐献者家属和红十字会协调员次日赶来,2日后才能获取器官。经与捐献者家属和红十字会紧急沟通,为了挽救该患者的生命,决定提前一天,即次日获取器官并进行肝移植手术。
似乎一切准备就绪,然而,新的关卡又悄然而至。捐献者在石家庄,而捐献者家属及红十字会见证人员却远在千里之外,他们不到场完成法定程序则无法进行器官获取。当时已经到了晚上,捐献者家属和红十字会协调员无法及时赶来。如果器官获取推迟,一方面患者可能永远错失救治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会使等待移植的器官因获取的推迟丧失功能,肝移植术后的长期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为了节约时间,尽快为生命垂危的患者进行肝移植手术,并最大限度缩短器官等候时间以提高疗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同志们决定连夜驱车,迎接器官捐献者家属及红会见证人员来院,最大程度减少获取前的等待时间。此举也得到了捐献者家属的理解支持以及红十字会协调员的通力配合。
15小时星夜兼程
生死时速生命至上
路途是漫长的,道路仿佛没有终点,时间也似乎没有尽头。距离、速度、时间的数学公式冰冷的横亘在那里,隔开的,或许是器官的鲜活与衰竭,或许是患者的生死与离别,或许是父亲与孩子,或许是丈夫与妻子,或许是朋友与兄弟。
夜间行车非常危险,司机同志两班倒,连续驱车15小时,终于在次日凌晨将捐献者家属和红十字协调员运达石家庄。24个小时的高强度术前调度准备之后,一切资源汇聚手术室内,一切目光聚焦无影灯旁。
“刀光线影”8个小时
人间奇迹医者仁心
手术于当日上午9时开始。手术前患者生命垂危,出现了严重的低体温,开腹前已经低至31.1°C,心跳随时会停止。肝胆外科手术团队和麻醉科保障团队通力协作,开腹后热水灌洗腹腔并使用加温毯等设施,患者体温得以缓慢恢复,1小时候后达到34°C,手术正式开始,及时的复温避免了低体温带来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伤,减小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肝脏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脏器,总血流量达到心排出量的1/4。病变肝脏的切除和血管的钳闭,给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其他重要器官灌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肝移植团队准确把握术中的每一个变化,在麻醉、手术团队专业而高效的协作下,精准维持着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维持着监护仪上看似冰冷的数字在其狭窄范围内的波动。随后,便是紧张的新肝植入和血管吻合。
新肝与患者身体之间,共需要建立5条通道: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胆总管。下腔静脉是人体最大的一条静脉干,直径可达3厘米以上;肝门静脉是由肝门处入肝的粗大静脉;肝动脉是腹腔动脉的三大分支之一;胆总管则是胆汁经肝进入肠道的唯一通道。这些教科书上的定义决定了肝移植手术的困难是天然存在的,一旦发生意外,将是不可挽救的灾难,一旦发生大出血,流逝的血液将带走患者的生命。
肝胆外科手术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术、平稳的心态,与麻醉科及手术室医疗团队精诚团结、协同合作,当天下午5时,手术历时8个小时后顺利结束。
敬佑生命大爱无疆
牢记天职护佑健康
为平稳度过围手术期,患者转入ICU重症监护治疗。次日,患者便苏醒了。术后,院长侯志勇、副院长窦剑亲临ICU查房,指导工作,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
术后第一日,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功能,成功脱机拔管。
术后第二日,患者胃肠道排气、拔除胃管。
术后第三日,患者转回肝胆外科普通病房。
王贵英书记亲自查房,指导协调科室工作,并慰问了医疗团队和患者家属。在病房,王贵英书记与患者亲切交谈。患者家属眼含热泪,激动不已。王书记说,“挽救生命是我们的天职,我们也为有这样的团队而自豪!”她同时叮嘱患者好好休养,并送去衷心的祝福。
目前,患者已成功度过危险期。在肝胆外科史艳敏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下,患者正在进一步康复治疗中。
本例急症肝移植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技术和多学科联合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特别是在终末期肝病领域的诊疗能力取得显著提高,也是医院强大专业技术底蕴和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现。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胆外科移植团队自2002年组建以来,至今已完成500余例各式肝脏移植手术,挽救一大批复杂危重病患者,未来也将会有更多的患者受益。
当前,在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的同时,对于急性伤病和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患者,提供及时到位的医疗服务尤为关键。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党委高度重视,将疫情防控与急危重症救治工作并重并举,本着对生命的极端负责的态度,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复杂手术,为人民群众筑牢生命健康保障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