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硕岩教授团队完成福建首例ENB引导下复杂肺小结节消融及2例肺GGO术前定位
2021年8月2日,福建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柳硕岩教授团队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中心罗孔嘉教授的支持下,完成了1台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下LS9肺小结节采样及消融术,2台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下(ENB)的肺磨玻璃样结节(GGO)亚甲蓝定位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术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其中消融患者的肺结节位于左肺下叶外基底段24级支气管,膈肌腱部后缘,大小8mm,受呼吸运动影响大,技术难度极大,堪称肺消融治疗的“珠穆朗玛峰”。柳教授团队顺利完成了该例患者治疗,填补了福建省多项肺小结节诊断及治疗技术的空白,同时意味着,那些心肺功能无法耐受开放或者胸腔镜肺小结节手术的患者以及双肺多枚肺小结节需要同时手术的患者有机会获得更多精准且彻底治疗的可能性。
2例ENB下肺外周磨玻璃样结节(GGO)术前定位,难度大,尤其是患者肺GGO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紧靠膈面,大小约0.6mm,常规CT引导下定位准确性极低。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经肺实质结节通道技术(ENBTPNA)支持下准确定位,并行微创肺楔形切除术。
3台手术均非常顺利,包括楔形切除时间在内,每台手术时长2030min,消融手术无切口、微创楔形手术切口非常小(2个切口,分别1cm及2cm),术后均3天内出院。
柳硕岩教授介绍,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是一种以电磁定位为基础,结合计算机虚拟支气管镜与高分辨率螺旋CT的特点,经支气管镜诊断及治疗的新技术,可进行实时引导定位,准确到达常规支气管镜技术无法到达的肺外周病灶及淋巴结处。电磁导航技术在国内2015年首次开展,近12年越发成熟,其有助于定位肺内小结节的位置,结合活检、定位染色、消融等技术,让肺小结节的精准治疗变得更加容易实现,而且该技术经人体自然腔道(气道)即可实施,更加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