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夜兼程的奔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4台移植手术里的“平静”与“澎湃”
沉睡的长春夜空下,吉大一院灯火常明。
在生死明灭的特殊“战场”,医护人员的每一场奔赴都是一次对死亡的挑战和对生命的捍卫。
2021年8月9日凌晨至10日凌晨,又一个24小时,又是4个生命的“重启”。
继前两日连续完成10台移植手术后,又有3台肝移植手术和1台肾移植手术成功完成。在医护人员昼夜不息密切协作的“平静”下,是患者及家属内心中渴望新生的“澎湃”。
从未错过长春四季的凌晨
24小时待命
移植手术分为活体移植和DCD移植。前者是择期手术,后者则完全取决于供体的情况,所以移植团队总是24小时待命。
8月9日凌晨3点左右,不时有车辆驶入吉大一院的外科楼停车场。这都是按工作安排从家赶来的医护人员。同时,还有一些是连轴转,始终在医院待命的人。
在移植团队医护人员的眼中,几乎没有昼夜、四季的明显概念,手术就是命令,星夜兼程就是使命。
位于8层的第一手术室内,吉大一院胸外二科、肝胆胰外一科、泌尿外二科的移植团队陆续全员就位,有序地忙碌起来。
凌晨4时,第41手术室“手术中”的绿色指示灯亮起,联合获取器官手术开始。此次供体大爱捐赠了肺、肝、肾、角膜等器官。
在DCD器官获取组织、麻醉科、第一手术室等的通力配合下,几个移植团队无缝对接,尽量将多枚器官的缺血时间压缩到最短,并有序进行灌洗、保存等,为下一步工作筑牢基础。
千里之外“呼吸”之间
肺脏送抵杭州救人
本次供体捐献的肺脏性能良好,经胸外二科主任崔有斌团队评估,与吉大一院受体的肺脏指标不匹配,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器官,特与无锡有关移植团队联系,由胸外二科副主任李洋和胸外一科张科伟取肺后,乘坐最早的航班,经绿色通道,将获取的肺脏送往杭州救人。
吉大一院器官移植中心成立以来,在继续巩固技术比较成熟的肝移植、肾移植工作的基础上,带动心脏移植和肺移植的持续发展,调动科室团队的积极性,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培养人才队伍,促进全院大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
用匠心礼赞生命的纯粹
顺利完成肝肾DCD移植手术
移植手术时间长,对医护人员的技术和专注度要求高,团队协作的默契程度更是十分重要,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医护人员技术、体力、精力和耐力的考验。
时间,无声无息。
在手术室里,它既是最被看重的:要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它又是最被忽略的:大家早已经忘记了白天和黑夜的区别,模糊了工作和休息、上班和下班的界限……
器官联合获取后,肝移植团队和肾移植团队分别迅速开始了紧张的器官修复工作。在冰块的保护下,负责人员耐心细致地修复器官切口,为植入受体做好充足的准备。
与此同时,负责人员进行了供体伤口缝合工作。此次供体的伤口缝合工作由肝胆外一科负责,他们以专注的神情和专业的技术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个细节。最后,医护人员和吉林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自发地共同向捐献者遗体默哀行礼。这是对无私大爱和崇高生命的礼敬。
此次接受成人DCD肝移植手术的患者是50岁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杨女士。肝胆胰外一科吕国悦、王蒙等带领团队经过6个小时的手术,成功让供体肝脏在杨女士的体内“复活”。目前,杨女士的恢复状况良好。
泌尿外二科主任周洪澜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一例肾移植手术,为患者摆脱病魔折磨、重启新生开通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目前,患者情况平稳,手术效果良好。
给血脉亲情再加点儿温度
活体肝移植母子平安
8月10日,肝胆胰外一科还开展了一例不足一岁的儿童活体肝移植手术。供体是患儿36岁的母亲。
患儿出生3天后诊断为先天性胆道闭锁,3个月时行葛西手术,术后黄疸未得到缓解,所以要通过肝移植来挽救生命。4个月前,患儿母亲因轻度脂肪肝无法捐肝,经过锻炼后达到指标,肝胆胰外一科王广义、吕国悦率队,在麻醉科主任宋雪松团队、神经血管外科陈儇的配合下,成功完成这一复杂手术。目前,母女平安,患儿各项指标平稳。
“移植手术是生命的艺术”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长
夜以继日,是移植团队熟悉的节奏。
8月10日晚,当移植团队结束了上一阶段的工作后,又接到了通知,又有合适的DCD供体,又有患者迎来了新的希望。
11日凌晨1时,肝移植团队战鼓重起……
“移植手术是生命的艺术。”刚刚从手术台上下来的吕国悦说。他希望带领团队,在不断精进技术的基础上,为患者开启更多的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