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时速 多学科联合抢救成功救治猝死患者
猝死是人类最严重的突发疾病之一。我国每年猝死人数超过50万。近日,一名在医院等待透析的患者突发心脏骤停,由此展开了一场多学科紧密协作、实现生死逆转的生死时速——
7月27日一大早,整个城市笼罩在迷潆一片的雨中。早上7:30,位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诊楼地下一层的血液透析室里,医护人员正在为迎接透析患者忙碌准备着。门口,已经有很多透析患者在有序排队等候了,三三两两地一起唠着家常。
48岁的老王,因为长期糖尿病导致肾功能损害,每周三次规律透析,今年已经是第13个年头了。他和医生护士病友们都像家人朋友一样熟稔亲切,跟大家打完招呼,老王就找了把椅子坐下静静等候。
“老王!老王!你怎么了?!”随着病友的一声惊呼,把所有人目光吸引过来。只见老王面色苍白,瘫软地顺着椅子滑落到地上……
正在透析室里进行准备工作的医生杨冰和护士李靓听到门口的喊声,立刻飞奔出来,看到躺在地上的老王,二话没说,立即开始抢救。
杨冰大夫用最短时间进行判断,发现老王已经意识丧失、没有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源性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四分钟!她一刻不敢停歇,马上跪地开始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瘦小的杨冰大夫,一边用力的按压,一边告诉周围病友疏散,留出抢救通道。护士李靓配合默契的联系急诊抢救,并推来抢救平车。
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尽快转运到急诊!医护人员一起将老王抬上抢救平车。杨冰马上跳上平车,跪在老王的身边,继续胸外心脏按压。一行几人飞奔出透析室,穿过楼道,来到由地下一层通向地面的斜坡通道。想要要转运到急诊急救中心,这是最近的通道。面对这个十几米长倾斜度足有30度的大上坡,大家没有丝毫犹豫,“一二三,走!”使出全身的力气终于推到地面,抢救平车一路向急诊急救中心奔去……。
从发现老王意识丧失到送至急诊,全程不到十分钟,但对一直持续胸外按压的杨冰来说,仿佛跑完马拉松一样疲惫。“当时什么都没来得及想,只想着一定要救活他!每一位透析患者和我们朝夕相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此时此刻,身经百战的急诊复苏室医护人员立即启动急救“按钮”。大家各司其职,快速有序进入“战斗”状态。
尽管患者因心脏停搏血管塌陷无感,但经验丰富的当班护士依然一针成功完成静脉穿刺,为患者开通了生命的通道。“嘟嘟……”心电监测突然报警,“室颤,快!胸外按压,电除颤!肾上腺素1mg静推!”亳无疑迟,医护精准配合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立即给予除颤。与此同时,气管插管已经顺利完成,医护配合固定好气管导管、连接上呼吸机并设置好参数。
所有的操作都如此默契又迅速,这正是每一位急诊人成千上万次抢救生命的磨砺与历练。此时,正值早交班时刻,本应下夜班的医护人员自觉留下参与抢救,全然不顾工作一夜的疲惫,大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救活他!”。
在急诊科朱继红主任亲自指挥下,在全体医务人员的坚持和努力下,在第9次除颤后,患者终于恢复窦性心律,神志也逐渐转清。此时,时钟的指针指向8:10,距离早上老王突发心脏骤停,刚刚过去了40分钟。
经过紧急多学科专家会诊,考虑患者猝死原因很可能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建议行冠脉造影检查。为保证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急诊医护人员迅速制订详细的预案,做好充分的仪器、物品及药物准备,与介入诊疗中心的医生一起将患者安全、快速的转入导管室。
为了防止循环状态刚刚稳定的老王在冠脉造影期间出现心跳骤停、血压降低、室颤等情况,介入诊疗中心的医护人员做了充足的准备,随时准备投入抢救。万幸的是,整个造影过程顺利。急诊冠脉造影显示老王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随后,老王直接转入了心脏重症监护病房。
生命的接力棒又交到心脏重症监护病房手中。针对老王的病情,心脏重症监护病房组织多学科会诊和大查房。经过详细检查和充分评估后,决定为该老王安置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并进一步完善各项检查。
据主管医生介绍,老王既往几十年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都与这次发病有着必然的联系。幸亏这次发病是在医院,从透析室急诊室到介入诊疗中心的抢救非常及时,有效保障了氧供和循环,第二天就拔除了气管插管,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心脏重症监护病房将着眼于患者循环状态进行持续监测,就心肌缺血缺氧损伤的程度进行评估,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这场由肾内透析室、急诊科、介入诊疗中心及心内监护室医护人员共同谱写的生死时速完美落下帷幕。这样的抢救场面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不鲜见,但这一次的确不平常。
当患者家属赶到医院时,大家才得知,这次死里逃生的老王是抗击SARS期间牺牲的王晶烈士的弟弟。在18年前那个SARS肆虐的时节,为挽救患者生命,急诊科副主任丁秀兰、护士王晶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永远地离开了大家。今天,包括急诊人在内的医护人员拼尽全力,为曾经的战友挽回亲人的生命,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用一场生死时速的仁心救治,告诉曾经的战友,你们用生命谱写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在一代代人民医院人身上永远传承。
(供稿:急诊科王秋(01876)、迟骋(04049),宣传中心汪铁铮责编:钟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