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疗部助持续高热重症登革热患者康复出院
近日,一例持续高热重症登革热患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国际医疗部进行治疗后康复出院。
据了解,患者谢某(化名),近期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反复发热,发热最高时达到39.8℃,呈稽留热热型,患者一开始也并未引起重视,在外院经过多方诊疗后仍未明确发热原因,且体温持续升高不降,患者及家属焦急万分,于是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国际医疗部要求进一步治疗。
患者入院后,达到体温39.4℃,科室医生团队对患者进行了抽血检查后,发现白细胞骤降至1.48×1012/L,血小板计数一度下降至21×109/L,同时患者的全身也出现了大片散在鲜红色皮疹,并见针尖样出血,此时,患者病情出现危急。国际医疗部的医生团队立即沉着应对,一边联系输血科紧急配血为患者进行输血治疗,一边积极查找病因,最终经过反复追问病史,终于得知,患者于近期接触过广东返桂人员,同时结合患者反复出现的高热症状,以及血小板急剧下降和皮肤针尖样出血点等情况,医生团队当机立断,决定对患者进行登革病毒度核酸检测。经过检查,患者的检验结果显示为登革病毒度核酸检测阳性。至此,患者高热的元凶终于浮出水面,国际医疗部的医护团队全部进入“备战”状态,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再次学习登革热相关知识,共同探讨如何争分夺秒地让患者度过危险期,并迅速制定出治疗方案,立即进行虫媒隔离,密切监测患者生命征、出入量、神志等情况,积极对症进行治疗。最终,经过一周的不懈努力,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各项指标基本达到正常范围,皮疹消退,患者于12月23日治愈出院。
此次登革热患者的成功治愈,充分展示了国际医疗部疾病救治水平,体现了医护人员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相关知识链接:
登革热是一种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感染者→伊蚊→其他人”。高发期为夏季和秋季,一般在每年5月开始逐渐增多,8月-10月为发病高峰期。但是,两广地区,地处亚热带,一年四季气温比较高,雨水也多,非常适合传播媒介伊蚊生存,一旦有登革热病人,再加上高密度的蚊子,就非常容易快速扩散传播,导致登革热暴发流行。
登革热临床表现
1.发热:75%-100%病例有发热。起病急骤,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热持续2-7天。部分病例起病第3-5天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发热时伴头痛、背痛,全身骨、关节、肌肉痛,极度乏力等全身毒血症状及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皮疹:于病程3-6天出现,为多形性,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或皮下出现点等。同一病人可见不同形态皮疹,分布于躯干、四肢或头面部,手掌、足底通常缺如。皮疹多有痒感。
3.出血: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龈、鼻粘膜、皮下、内脏等。
日常生活防护技巧
1.科学的防蚊灭蚊:
埃及伊蚊生活在城市栖息地,喜欢在静止的清水中产卵,例如家中的花瓶、阳台积水、室外废弃的缸罐、一次性餐具、轮胎以及竹筒、树洞、积水容器及潮湿阴暗的场所,以上场所要及时清理,消除滋生地。与其他蚊子不同,埃及伊蚊在白天进食,其叮咬高峰是在早晨或黄昏前。灭蚊应白天进行,每3-5天开展一次灭蚊。
2.个人防护:
①家里装纱窗、使用蚊帐,室内可点燃蚊香。
②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避免在蚊媒传染病高发时到东南亚、非洲、美洲等地区外出旅行。
③避免在埃及伊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3.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如果自己或家人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登革热相关症状,需要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具体的症状及住家周围是否有人感染登革热的情况,配合开展登革热相关检测。
(周娟林子钰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