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消失的“心脏支架”,让患者告别“金属心”
说起心脏支架大家都不陌生,它是目前解决心肌缺血主要的介入治疗手段。然而,提到它,不少人却心生畏惧。想象一下,年纪轻轻就因冠心病而植入了金属支架,而且这个“外来客”还要一辈子携带在身体内,这怎能不让人心生焦虑呢?这些金属支架,通常由钴、铬、不锈钢等合金材料制成,一旦植入,将永久留在冠状动脉血管壁内,有少数患者可能还会遭遇支架内再狭窄的困扰。幸运的是,生物可降解支架这一全新心脏支架类型的出现,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带来了福音。它能够在植入体内后自行降解,从冠状动脉内悄然“消失”,为部分冠心病患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介入治疗之路,尤其适合一些年轻的冠心病患者。
近日,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大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郑晓群主任、冠心病四科惠慧主任的指导下,冠心病四科团队成功为37岁的刘先生实施了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心脏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这也是大连市中心医院首例生物可降解支架治疗手术。
37岁的刘先生,近期频繁出现胸痛、胸闷和心悸等冠心病症状,尽管尝试了多种药物治疗,但效果甚微,曾在外院就诊的他得到的治疗建议是植入金属心脏支架,但年纪轻轻却要一辈子携带支架让其望而却步,他想寻求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近日,刘先生来到大连市中心医院冠心病四科向医生求助。经过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存在严重狭窄,心肌缺血明显。手术团队经过细致讨论和评估,考虑到刘先生对传统金属支架的抵触心理,以及他冠脉病变的特点,决定为他实施生物可降解支架植入术。
“心脏支架还能在体内降解?我不用一辈子带着支架了?”当医生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刘先生时,他激动不已。对于这项能够让他摆脱长久携带金属支架困扰的新技术,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新的治疗选择,更是他重新拥抱健康生活的开始。
手术团队
手术当天,冠心病四科孙仕泽副主任医师、孙丽丽副主任医师、何俊莹主治医师,在南院介入导管室护士孙秀东、技师苏航的全力配合下,通过冠脉造影和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技术(OCT)的精准引导下,将责任病变充分预处理并成功将生物可降解支架精准植入患者冠状动脉严重狭窄部位。术后次日,困扰患者许久的胸痛终于消失无踪。
据郑晓群主任介绍,这种新一代的生物可降解支架,其基体材质为左旋聚乳酸,载药涂层为外消旋聚乳酸,聚乳酸类的材料是一款获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生物医用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内膜修复完成,这款支架便会在人体内逐渐降解,最终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自然排出体外。
自2014年起,大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在郑晓群主任的带领下,率先开展了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的介入手术。历经十年的持续发展与创新,冠脉腔内影像学技术、血管内超声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已成功应用于上千例手术,成为了冠脉介入治疗的常规手段。首例生物可降解支架植入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彰显了大连市中心医院在大连地区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广大冠心病患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安全、有效的全新治疗选择。
专家简介
郑晓群
博士学位,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二级),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心血管内科学科主任,冠心病一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大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预防学组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常务委员,大连市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冠心病复杂病变及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擅长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及生理学评估。
出诊时间:周二全天
惠慧
硕士学位,主任医师,冠心病四科主任。辽宁省营养学会健康宣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血压防控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科普健康专家委员会新媒体专家组副组长,辽宁省科普专家组成员,大连市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首届主任委员。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冠心病四科惠慧
文化宣传部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