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头戴空间计算装备做手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打造智能胃肠手术平台攻克胃癌手术最难点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手术室内,一台高难度的胃癌手术正在进行中,手术医生们——胃肠外科执行主任张子臻团队头戴最先进的空间计算装备,内镜下肿瘤切缘定位、腹腔内的吻合器切割位置、机器人机械臂的食管胃底牵拉在同一视野下呈现。据悉,这是业内首创的先进技术,全新的手术数字蓝图攻克了胃癌手术最难点。仁济医院透露,最新打造的仁济智能胃肠手术平台正在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无缝对接至临床诊疗前沿,展现医疗创新的力量。
用空间计算技术解决手术瓶颈
感觉吃点东西就梗住,不舒服!”接受这个最先进手术的老王经过胃镜检查后发现,胃食管结合部巨大溃疡,累及食管下端,病理显示低分化腺癌。
老王希望接受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经过多方打听,来到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执行主任张子臻的门诊就诊。张子臻根据老王的情况和他的需求,决定进行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以及食管空肠手工吻合。
然而,这个手术一直碰到一个瓶颈。
张子臻介绍,根据既往的经验,累及食管下端的胃食管结合部恶性肿瘤,如何精准判断食管切缘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与此同时,在机器人手术中,由于缺乏直接触感,往往需要结合术中胃镜。但胃镜画面与手术画面无法同框显示,需要主刀、助手、内镜医生不断重复,不仅严重拖慢手术节奏,更存在潜在的肿瘤安全性问题。
头戴式空间计算设备作为一种医疗设备的说法,已不再是天方夜谭。张子臻团队联合相关技术人员,用空间计算技术解决手术难题。
通过一系列复杂环境下的压力测试,将手术机器人和全高清电子内镜影像信号低延迟地输入空间计算设备。手术时,手术台边的每一位医生都会头戴最先进的空间计算装备,手术机器人和全高清电子内镜影像信号在同一个装备中,在高清晰、低延迟、多机位、无差别的手术场景中,最大程度上保证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手术耗时160分钟,顺利完成了机器人辅助的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术。术中冰冻结果显示切缘无肿瘤。
术后第一天,老王就可以下床活动,第二天消化道恢复通气拔除胃管,术后第七天顺利出院,腹部伤口仅5厘米。
智能胃肠手术平台
让胃肠疾病治疗更精准
张子臻表示:“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报道,结合头戴式空间计算机和全高清电子内镜,由尖端手术机器人实施的全胃切除术。成功背后的推动力是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追求、外科医生扎实的临床能力、医院不断鼓励跨领域合作的前瞻视野和开放态度以及科技企业孜孜不倦的技术攻关与鼎力支持。”
这样的医疗创新只是第一步,在王争副院长、胃肠外科曹晖教授的带领和手术室护士长陈哲颖的通力配合下,仁济医院在打造智能胃肠手术平台(RENJI-GI-SH,RoboticEnhancedNeurocomputingJointIntelligenceGastrointestinalSurgeryHub,仁济智能胃肠手术平台)1.0版本,旨在实现胃肠外科微创手术的标准化、模块化与品牌化,全面覆盖各类临床常见胃肠疾病,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安全的治疗方案,并为未来的手术方式的发展与革新提供循证医学参考与借鉴。
仁济医院胃肠外科一直致力于胃肠肿瘤的微创、综合诊治。面向未来,智能胃肠手术平台将依托上海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独特优势,邀请更多科创企业共同构建、完善、夯实仁济智能胃肠手术平台的平台实力,不断探索与拓宽最新科技成果在胃肠领域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