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月大“蟹钳宝宝”要修复,日间手术可行?精准麻醉助力,1小时手术、当日出院
新闻·提要
5个月的男宝宝小羽(化名),右手多了一个拇指!这么小的孩子,能否耐受矫正手术?如何麻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朱辉团队出招,用“全麻喉罩+静吸复合麻醉”护航,骨科主任医师何继银团队的妙手修复,1小时后小羽顺利完成矫正,手术当天出院。
5月龄宝宝拇指似“蟹钳”
来自外地的小患者小羽,刚满5个月,出生就发现右手多了一个拇指,两个拇指并在一起好似“蟹钳”。小羽父母焦虑万分,千里迢迢到上海慕名找到仁济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何继银寻求帮助。何继银仔细询问了病史并认真进行了体格检查,最终诊断小羽为“多指畸形”。
据何继银介绍,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常见于拇指和小指,必须尽早手术修复,以解除畸形拇指对正常拇指发育和功能的影响,并且避免多指对患儿心理发育的不良影响。
但手术也面临两大难点:一是宝宝手指娇小,肌腱和骨骼非常细小,手术是一件毫厘间操刀的精细活;二是因宝宝年龄小,需要严格的手术麻醉管理。
制定精准麻醉手术方案
手术考验医生技术,麻醉考验治疗方案。对此,小羽父母顾虑重重。他们担心这么小的孩子能否耐受手术?做什么麻醉?若全身麻醉,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带着这些疑问,小羽父母来到仁济医院日间手术中心麻醉科主任医师朱辉的门诊。
朱辉对小羽进行了充分术前评估,认为小宝宝可以按日间手术流程行日间手术,并根据小羽的情况着手制定了详尽的麻醉方案。
“小患儿手术实施全身麻醉是目前最安全的麻醉方案,麻醉医生在麻醉过程中根据患儿情况精准使用麻醉药物,并采用微创通气方式以减少副作用。”朱辉耐心对小羽家长作了解释,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现有麻醉药物会影响小儿智力发育。
据朱辉介绍,综合手术和患儿情况,麻醉采用“全麻喉罩+静吸复合麻醉”方式,避免气管插管对患儿气道的暴露风险,同时又减少全麻用药,便于患儿术后能够快速苏醒和康复。
在医患充分地沟通下,小羽的爸爸妈妈松了口气,消除了对麻醉的重重顾虑。
麻醉护航手术1小时完成
手术当日,护士从患儿父母手中接过肉嘟嘟可爱的小羽,在麻醉医生的陪伴下来到手术室。躺在手术床上的小羽不哭不闹,眨着眼睛好奇地望着周围陌生环境。
在完成基本心电监测后,按照既定的麻醉方案,朱辉决定在面罩吸入麻醉镇静镇痛下开放外周静脉。
静脉通道的建立是麻醉实施的重要步骤,但5月龄“婴儿肥”的小羽外周静脉根本看不到,这极其考验麻醉医生的基本功。在麻醉科主治医师潘钱玲和住院医师徐佳佳的配合协助下,小羽在吸入麻醉药的作用下很快安静地睡着了。
朱辉有着丰富的小儿麻醉经验。对于浅表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往往通过无影灯的强光寻找更深位置的静脉,只见朱辉隐约在小羽足背找到了一根非常纤细的静脉,随后便娴熟地将一根24G(套管针的规格通常用G(Gauge)为单位表示,G值越大,针头越细;24G为最细针头。)静脉针顺利置入静脉。
宝宝手术当天顺利出院
手术虽然顺利结束,但麻醉医生的任务远没有结束。全身麻醉后苏醒拔管,如同飞机着陆一样,与麻醉实施同等重要,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据以往报道的麻醉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苏醒拔管阶段。在麻醉恢复室,耐心细致的潘钱玲一直守在小羽旁边,待他有了自主呼吸和意识后,顺利拔除了喉罩。
为避免小羽在陌生环境中害怕、哭闹,麻醉护士也人性化地提前把家长带进了恢复室陪伴他。
在恢复室麻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小羽苏醒过程非常安静,小羽在妈妈的陪同下,安全地被送回病房,并在当天下午顺利出院。
据介绍,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微创外科的兴起、麻醉学的发展和医疗管理能力的提升,日间手术得到迅速发展,以往对于年龄的限制逐渐放宽,无论是低龄还是高龄患者,但凡患者符合日间手术条件,并通过麻醉医生术前充分评估后,均可按日间手术标准流程进行。当然这给日间手术麻醉医生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