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心外科郝明教授团队成功摘除“罕见肿瘤”,解除患者心头“大患”
患者在确诊疾病后往往心存侥幸,总希望换一家医院检查后有一个好的结果。近期,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医一附院)胸心外科也遇到了这一幕,虽然没有检查出预期的“好结果”,但是治疗获得了一个好的结局,让我们看看到底是咋回事儿?
跨市就医,检查出心脏肿瘤
今年3月底,36岁的李先生(化名)因“左侧胸部刺痛”在外市就医,当地检查为纵隔占位,需入院手术治疗,李先生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成医附院胸心外科就诊,入院完善各项检查后,胸部增强CT三维重建及心脏彩超检查发现,李先生左心外侧探及一低弱回声团,大小约7.8cm×7.0cm,与左冠脉相通。郝明教授团队初步诊断为左冠状动脉瘤,如不及时切除,巨大肿瘤有可能进一步压迫冠脉而影响供血,对心脏造成更严重的危害,或者瘤体破裂致心包填塞而猝死。
罕见肿瘤,科学确定治疗方案
心脏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心脏交感神经节的神经嵴细胞,发病率为胸部副神经节瘤的1%~2%。多沿心丛分布,大部分位于左心房、房间隔及主动脉根部。症状取决于瘤体是否有内分泌功能及与心脏结构的关系。功能性副神经节瘤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头痛、心悸和潮红,测量尿液或血液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水平有重要诊断意义。肿瘤压迫邻近结构可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或血管流出道狭窄、瓣膜关闭不全等。高达20%的心脏副神经节瘤患者在其他部位(颈动脉体、肾上腺、膀胱、主动脉旁)伴发副神经节瘤,约5%的患者出现骨转移。据文献报道,目前心脏副神经节肿瘤报道例数不足300例,在全球范围内也极为罕见。
根据李先生的病情,胸心外科郝明教授团队反复讨论,解决术前准确定位及评估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并对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高血压危象、大出血及冠状动脉损伤等风险情况进行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多学科协作,顺利摘除“罕见肿瘤”
4月3日,胸心外科郝明教授团队在麻醉科手术室、影像科、超声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协同下,历时5小时余,在体外循环辅助下顺利摘除了心脏上的巨大肿瘤,在重症医学科积极治疗后术后第二天顺利转回病房继续治疗。术后1周,李先生康复出院。病理检查显示为左心耳副神经节瘤,这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李先生虽然没有盼来“好的检查结果”,但“罕见肿瘤”被及时发现并成功切除,拆除了这颗不定时炸弹,解除了李先生的“心头大患”。
【专家介绍】
郝明,胸心外科专家,三级教授/主任医师。擅长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冠心病、食管、肺及纵隔疾病的外科治疗,长期从事胸心外科临床与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曾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长征医院胸心外科等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曾担任四川省医学会理事、四川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常委、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省医学会全科专委会常委、现任成都市医学会胸心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获军队成果三等奖2项,曾主持、主研省级课题4项,副主编科技出版社《外科学》1部、参编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出诊时间:周二上午(门诊306室胸心外科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