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病床“活”起来,让医护人员“转”起来
为深入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郑州市骨科医院坚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医疗工作相结合,全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服务需求,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烦心事”,把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有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果。其中,“共享病区”的新型管理模式更是从最大限度满足了患者需求,打破了以往医院“一床难求”和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的局面,在充分调配医疗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就医满意度。
病房床位全满患者仍可住院
郑州市骨科医院目前开放床位1000张,加床达600多张,下肢骨科I、小儿骨科I、小儿骨科II、康复医学科四个病区超过100人,6月5日手术达到150多台,一边是病人苦等住院床位治疗,一边是门诊二楼装修周转病房“空闲”,如何让医院有限的床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让病人可以尽快住院接受治疗。于是,“共享病区”的模式应运而生。“共享病区”是指患者入住科室病区床位紧张,无法入住,然后统一安排“共享病区”治疗,让病床随着患者“活”起来,让医护人员围绕患者“转”起来。
以前,由于部分疾病的住院、手术有着较强的季节,给患者住院带来了诸多不便。以小儿骨科疾病为例,每逢寒暑假是小儿骨科的高发期,这一时间段医院接诊的此类患者人数激增,两个小儿骨科往往是“人满为患”,此时病房床位就变得“一床难求”。
以前遇到这些情况,有不少患儿就要等候好几天才能入院治疗。自今年以来,郑州市骨科医院未雨筹缪,创新管理,运用“共享病区”新型管理模式,打通科室之间的床位界限,互通有无,科学调配。仅在2021年7月份医院就多次召开医疗、护理、设备、信息、后勤、质量效能等部门协调会议,现场解决“共享病区”存在的问题。院长张业龙要求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职能科室中层时刻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扎扎实实为病人服务,机关干部要围绕一线转,下沉临床一线,做好统筹和基础保障。
实施“共享病区”优化医疗资源
为彻底打通科室病床“堵点”,有效解决患者就医“难点”,由副院长黄万新牵头,统筹协调相关科室和各临床科室,开设“共享病区”,制定了相关制度,打破原有的床位管理模式,“共享病区”床位面向全院开放,病床成为全院调配的共用资源。患者住院时,不再受科别、病种、病区等条件限制,只要需要就可入住,让医生跟着患者跑,让护士围着患者转。特别是护理人员要跟着病人走,严格按照全科型护理规范化操作,形成了一个相互协调、无缝对接、规范有序、开放协作的护理服务大平台,有力促进了跨科室住院治疗的开展。
7月1日,“共享病区”迎来了下肢骨科I的病人,由于该科室今年以来长期高负荷运转,许多病人无法入住病房。科室主任李兴华介绍,“共享病区”的管理模式即方便了患者,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严防交叉感染的前提下,不仅有效解决了患者及时住院就医问题,而且有力提高了床位的利用率,加快了周转率,达到了提质增效的目的。
变革医护体系破解床位难题
自“共享病区”管理制度正式实施以来,郑州市骨科医院已经为59名患者实施了治疗,有效解决了住院难、候床难等事关患者切身利益问题。让各科室之间的床位资源得到了充分优化、合理利用,降低了医疗安全风险,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郑州市骨科医院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贯穿始终。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为抓手,有力推动了医院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走深走实,“我为患者办实事”已成为每个医护人员的自觉行动。与此同时,利用“共享病区”管理契机,深挖潜力、激发动力、增强能力、扩充实力,最大限度地将医院医疗、护理、科研、教学、后勤保障等资源优化组合、科学配置、充分利用,稳步提高了医院人文关怀水平和人性化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了医院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满意度,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