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真凶” 巧手拆“炸弹”——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
7月25日清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侯志勇,副院长赵士彭、李芳带领救治专家团队来到甲乳疝(普通)外科病区,看望术后患者并进行查房。即将康复出院的张先生很是激动,连连致谢,“奇迹!真是奇迹!这么多科室的医护人员,每一步都衔接这么好,感谢河北医大三院挽救了我的生命!”
张先生是一名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急危重症患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外科、甲乳疝(普通)外科、CT/MRI中心、胃肠外科、急诊科、麻醉一科等科室通力协作,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快速反应能力,将其成功救治,并及时恢复了患者肠道血流供应,避免了肠坏死、动脉夹层破裂大出血的危险,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7月18日凌晨4点半左右,58岁的石家庄市民张先生因突发剧烈、持续性腹痛10小时,伴恶心呕吐,被紧急送往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救。入院后,急诊科刘德航主治医师迅速为张先生完善心电图、血常规、胰腺炎三项、血凝分析、心肌损伤三项等检查,在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胰腺炎等可能引起的急性腹痛的内科疾病后,第一时间请甲乳疝(普通)外科陈鹏主治医师、血管外科王凤凯医师进行会诊。医护人员根据张先生腹部疼痛剧烈、体征检查不明显等特点,初步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并立即进行增强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显示张先生出现了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且夹层破口较大,真腔几近闭塞,随时有肠管缺血坏死及动脉破裂的风险,情况十分危急!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发病率文献报道约0.06%,病情凶险,部分进展快速,死亡率高。”血管外科主任张彦荣介绍,当肠系膜上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动脉内膜中膜之间形成夹层,夹层逐渐扩大可导致真腔闭塞致整个小肠以及部分结肠缺血坏死,引发短肠综合征、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如果夹层进一步破裂,发生大出血,会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侯志勇院长高度重视,“只要患者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尽100%的努力!”本着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针对张先生的复杂病情,侯志勇院长立即组织赵士彭、李芳副院长,血管外科主任张彦荣、李云松副主任医师,甲乳疝(普通)外科主任梁玉龙、张献义主任医师,CT/MRI中心主任赵建等专家组成多学科救治专家组进行联合会诊。经过专家组快速、仔细的病情分析及评估,明确诊断张先生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致小肠缺血,引发腹部卒中,决定立即为张先生开展介入手术治疗。
时间就是生命!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医院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张彦荣主任带领血管外科团队紧急开展腔内治疗。由于张先生肠系膜上动脉真腔几近闭塞且破口较大,导丝无法顺行进入真腔,肠道缺血严重,随时可能发生坏死。情急之下,张彦荣主任借鉴肢体动脉逆向开通经验,决定经腹小切口显露肠系膜上动脉,逆向开通动脉以快速解决肠道缺血。血管外科、甲乳疝(普通)外科和麻醉一科通力合作,经小创口显露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逆向穿刺肠系膜上动脉,使导丝顺利通过因夹层闭塞的病变血管,仅2小时便顺利完成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完美拆除“定时炸弹”,缺血肠道当即恢复红润,避免了肠坏死、动脉夹层破裂大出血的危险。手术技术难度很大,不但使张先生的肠道得到完整保留,也为后续肠道功能恢复打下坚实基础。
术后,甲乳疝(普通)外科、血管外科医护人员继续严密观察张先生病情变化,警惕后续可能发生的肠坏死风险。临床营养科、针灸科医护人员在术后用药、营养支持、快速康复等方面给予相应指导。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张先生腹痛消失,身体各项机能也逐步恢复,即将出院。
该例患者的成功救治,充分彰显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党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体现了医护人员在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方面的快速反应、专业急救及多学科协作能力,标志着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管介入治疗方面迈上新台阶。未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将继续优化多学科诊疗,提高救治急危重症患者能力,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来自: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