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基本结束,如何应对“免疫债”?
好消息!
国务院联防机制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专家组长梁万年正式宣布我国新冠疫情基本结束!
皆大欢喜的事,至少不用担心那些专家们预测的“第二波”、“第三波”疫情了;新冠病毒感染只会是零星散发,依照“乙类乙管”就够了。
当然也有问题,这就是今天要说的“免疫债”。
疫情大流行应对过程时间较长、防护措施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够影响到身体的抵抗力,尤其是感染减少使病原体对人体的免疫刺激不足,易感人群增加,群体免疫下降;学者称作为“免疫债”。
什么是免疫债?
新冠病毒感染大流行期间针对病的预防既有疫苗和化学药(这两者都没有非常准确的结论),更有多的人采用了非药物干预,包括包括戴口罩、手卫生、物体表面消毒、保持社交距离以及增加通风等。
这些措施确实减缓了SARS-CoV-2的传播,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
前所未有的干预不但减少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病、住院以及死亡,也减少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罹患,诸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轮状病毒等感染的发生率都明显下降,甚至流行性感冒一度消失。
实施长时间人为干预人群病原体免疫刺激缺乏,易感人群增加导致群体免疫水平较疫情前下降,疫情期间与疫情前群体免疫水平间的差异称为免疫差距,也称为免疫债。
免疫债产生原因和机制有:
1.微生物暴露减少:病毒和细菌感染的减少使病原体对人群的免疫刺激不足,导致易感人群增加,群体免疫下降。
2免疫系统的刺激不足:机体在外源性或内源性刺激能够增加固有免疫对微生物再次入侵的反应强度,这叫免疫训练;病毒或细菌的入侵能够刺激特异性免疫产生针对所入侵病毒或细菌的免疫反应,提高抵抗力。就像温室里的花草,不经风吹日晒肯定是比较软弱的;长时间干预使儿童免疫系统防御能力减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
3疫苗接种延迟或中断:疫情管控和隔离,儿童计划接种收到很大影响,疫苗接种率明显下降,甚至疫苗生产都减少;可造成疫苗可预防疾病易感人群增加,发病率上升。
4母源性抗体滴度下降:长时间的干预还会是使母亲微生物暴露减少,母亲体内抗体滴度会逐渐下降;而较低滴度的母源性抗体转移到婴儿后,使婴儿无法达到预期的免疫水平。
免疫债的存在,必将导致部分病毒或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与COVID-19疫情前相比明显上升,去年夏天流行性感冒的爆发就是一个例子;而新冠结束后或者后新冠时期,管控措施的减弱或者解除,必将是人体面临更多的病原体接触,脆弱的免疫能力不足以抵抗,未来可能发生多种感染得流行,我们将面临新的考验。
如何应对免疫债?
西方世界针对免疫债已经制定了多种应对措施,比如2021年法国儿科感染学组发布关于儿童COVID-19时期免疫债和如何填补免疫差距的立场文件;2022年欧洲儿科学会呼吁实施常规疫苗接种计划应对COVID-19期间的免疫债。
此类应对措施包括提高各年龄组人群对呼吸道病毒及细菌等传播途径的知识教育,针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口罩、手卫生及增加通风等,对有大流行风险的流行病原体持续监测以及提高疫苗接种等。
当然落实在现实生活来,大家具体可以做些啥呢:上期我们公众号介绍过春季校园传染病的防护,大家可以作为共性参考,还要注意一下几点:
1.起居有规律,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春捂秋冻”,及时添减衣物,适应气候变化。
2.讲究卫生:勤洗手,注意环境卫生,房间经常通风换气。
3.保证营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饥过饱;粗粮细粮搭配,不要偏食。多饮水,多吃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北方的孩子更要注重维生素D的补充。
4.参加体育运动,多晒太阳,加强锻炼;当然体育运动要适量,循序渐进,不要运动过量,注意活动后出汗受凉感冒。
5.接种疫苗,按照接种计划及时完成接种;有基础病和既往反复呼吸道感染可接种流感或肺炎疫苗。
最后说一下戴口罩。
理论上说,应该逐渐减少佩戴时间和场合,这将有利于增强呼吸系统对部分病原体的耐受和抵抗力,经过免疫训练减少免疫差距,消灭免疫债。
随着疫情控制,适当增加社交,增加适应能力;疾病流行是少去或尽量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去年年底大范围的新冠病毒感染使很多人获得抗体,现在是非风险期,疫情宣告基本结束,戴口罩可以适当减少,家庭或小范围内可以解除,学校也没有必要全天佩戴,主张在有疾病流行和疾病多发时段按照疾病防护常规落实就可以了;渐进性有序弱化直至解除。
下一篇:医院也有宝藏食堂?!是的,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