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说“雨水”!雨水节气藏着哪些养生奥秘?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在每年公历2月18-20日。进入雨水节气,大地复苏,万物迅速生长。大部分地区已完成由冬季转入春季的过渡,天气变化不定,开始下雨或雨量增多,气候逐渐暖和,但“倒春寒”的现象时常发生。此时寒湿邪气未尽,天地间阳气升发,养生调摄不当容易出现“春困”、情绪波动、心烦失眠、头身困重、大便溏薄等不适。
气虚质是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表现特征:肢体易疲劳,易出汗,气短懒言,头晕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
易患疾病:易感冒、疲劳综合征、内脏下垂、营养不良等。或病后抗病能力弱,易迁延不愈。
雨水节气后气温回升,人体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导致大脑供氧量相对不足,气虚质人群由于自身的阳气虚弱,尚未能适应这种环境变化,加上降水增多,湿气加重,寒湿阻碍阳气升发,故而容易“春困”,常常出现头身困重、体倦乏力、不思饮食等症状。养生宜益气、健脾、祛湿。
饮食调理尤其重要,选择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的食物,不可过食生冷(包括冰镇食品及寒凉食物)。可选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小米、糯米、红薯、鸡肉、鸡蛋、菜花、胡萝卜、香菇、猴头菇、花生、莲子、大枣等。多食时令蔬菜,如韭菜、荠菜、豆芽、茼蒿等。适当增加祛湿的食物,如扁豆、眉豆、木棉花、茯苓等防治湿气困阻脾胃。少吃生冷水果,以免助湿。少食大鱼大肉和肥腻食物,减轻脾胃的负担。
宜采用低强度、多次数的运动方式,根据自己的体能,可选用一些传统的健身功法,如太极拳、太极剑、保健功等,可以固肾气、壮筋骨,逐渐改善体质。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不感劳累为度。感到疲乏时可伸一伸懒腰,在手臂上举的过程中将胸腔打开,可以促进深呼吸,增加吸氧量,使更多的含氧血液供给大脑。早睡早起,不熬夜,适当午睡,保持充足睡眠。
气郁质是由于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
表现特征:忧郁、敏感,神情烦闷,易怒,常叹息,睡眠差等。
易患疾病:失眠、焦虑、抑郁、胃肠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春季肝脏当令,雨水后阳气升发,肝气易过旺,再加天气变化不定,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特别在气郁质的人身上易表现为情绪低落、忧思、烦躁、易怒、失眠等。养生宜疏肝、行气、解郁。
情志调摄至关重要。尽量调整心态,多与朋友或家人交流,做到心情恬淡、开朗豁达。多参加社会活动、集体文娱活动,可欣赏轻松欢快、流畅悠扬舒缓的音乐。
平时加强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腻、燥热的食物,如牛、羊肉等,以免助阳生火。少酸多甘,避寒凉的食物,以养肝护脾,助阳气升发。多吃红枣、百合、莲子,健脾养心安神;可少量饮酒,以疏通血脉,提高情绪;多吃一些能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豆制品、柑橘、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
气郁的人容易上火,在清热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太凉。睡前避免喝茶、咖啡等提神的饮料。日常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晚夜间11点前卧床休息,早上8点前起床,避免无规律睡眠,避免熬夜。早晚不宜于做过于剧烈的运动,可做一些调畅情志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使肝气缓和上升。
这两类人群在雨水时节除了从生活起居、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摄等方面进行自我调养外,还可采用药膳茶饮、艾灸等中医药疗法进行调理。
韭菜猪红汤
食材:
韭菜100克,猪红300克,生姜约20克,油盐适量。
功效:韭菜拍姜滚猪红,是具有广东地区特色的“滚汤”,可温中散寒、升阳除湿、补血养血。
适用:雨水前后或“倒春寒”、寒湿邪气所致头痛身重、咳嗽咯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或疼痛。
北芪茯苓排骨汤
材料:北芪15克,党参15克,云苓30克,炒白扁豆20克,排骨400克,蜜枣1枚。
烹调:排骨斩块、飞水,上料洗净同放汤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煲1小时左右。
功效:益气祛湿,解春困。
适用:气虚质人群、脾虚夹湿人群,症见乏力、易累、肢体困倦、脘腹胀满、大便不成形等。
白术佛手瘦肉汤
材料:白术12克,佛手5克,土茯苓15克,山药20克,陈皮1瓣,蜜枣2枚,瘦肉适量。
做法:上料洗净同放汤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煲45分钟。
功效:健脾祛湿,疏肝行气。
适用:春季常用保健汤水,老少皆宜。
金桔陈皮大枣茶
材料:金桔5个,红枣4枚,陈皮1瓣。
做法:金桔切片,红枣去核、切片,上料同放壶中,加适量清水,煮15分钟,可根据个人口味调入少量桂花,代茶饮。
功效:化痰止咳,行气化湿,疏解肝郁。
适用:气郁质人群,也用于经常熬夜、喉中有痰难清者,或肝气不畅、脾胃虚弱所致情志郁闷、心烦不眠、口苦、腹胀脘闷、食欲不振、嗳气等。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中。
将点燃的艾条一端对准穴位,距离皮肤约2~3cm进行艾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白天施灸为佳。
功效:温中健脾、祛寒除湿,可防治寒湿困阻脾阳所致胃脘部胀闷、不思饮食、恶心欲呕、大便溏薄等不适。
资料|治未病中心彭玉莹、梁皓越
关注下方“公众号”可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