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规培生|无论如何,医生都是一个神圣又幸福的职业
今年是我住培生涯的第三年,离正式成为一名医生已经越来越近了。回想这几年的医学生和住培生经历,我感觉就是一个对医生的认知不断刷新又不断适应,并更加骄傲的过程。
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电视上有一部医生主题的电视剧热播,屏幕里的医生穿着整洁的白大褂,看着很高大上,很帅,那时我就觉得做医生很体面,很有存在感,受人尊重,所以有了学医的想法。但是当我真正成为一名医学生,来到医院和病人面对面的时候,我才接触到了医务工作者最真实的一面。
医学本科生通常比其他专业的学期还要长一年,学医需要非常强的耐心和吃苦能力,而且专业性很强,一旦确定走上这条路想干其他的就很不容易了。
后来走上实习岗位,和病人面对面的时候,我才知道医生并没有电视里的那么光鲜,这是一个很专业、很辛苦、很考验人心态的职业。尤其是和病人交流的时候,总会因为双方认知和情绪上的差别产生大大小小的分歧,甚至有时候要受委屈。加上我工作的地方是儿科,做父母的都担心娃娃身体健康,所以这类的事情会遇到更多,老师和前辈反复叮嘱我说,患儿的家长有情绪是正常的,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治疗做得对不对,然后要尽力稳住情绪,耐心倾听家长的需求。
但因为我经验还不够嘛,有时候就很难处理这样的问题,这时刘增荣老师和科室里的前辈就会出面帮我和患者沟通,后来也会带着些许无奈鼓励我说,医生的日常就是这样,就需要在一次次和病人以及家属的交流中学会求同存异,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每每看到他们帮助我解决这些事情,我都很感动,科室团结活泼的氛围让我情绪低落的时候总能找到动力。
老师和前辈也经常教导我,医者仁心,做医生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挣面子,只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尽最大努力去治愈他们,那种成就感是其他很多行业都难以比拟的。
在这份情感的支撑下,我也经常参加医院和科室举办的慈善活动。之前病房里有一个患有再生性障碍贫血的娃娃,病情严重需要转到华西去治疗,因为孩子家庭拮据,科室发起了捐款,我没想好就马上掏出了自己揣着的100块钱现金,后来有类似的活动我都积极参与。
医学上的治疗只是救人的一方面,能够让更多病人以不同方式受益,也是医生的职责。
正是因为老师和前辈的教导,我一直将奉献精神放在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位置。去年8月,因为本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医院医疗资源紧张,虽然作为学生本应该暂时脱离临床工作,但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到我是个住培生,已经是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医务人员,这时候为了疫情防控就应该顶上去。于是我写了一份请战书,加入到了疫情防控一线。
那几天非常辛苦,很累,但事后回想的时候,我有了一份很特别的回忆,四舍五入也算是为南充的老百姓做了小小的贡献,还是感觉很值得的。
对于同龄的中学同学对比的话,他们其中很多人已经参加工作好几年,有一些同学已经事业有成,而我现在仍在学习钻研的阶段,要比收入是没法提,要说落差感肯定有,但我依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我在一次次诊疗的过程中,在一次次和孩子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感觉治愈病人也是一种幸福,这是物质奖励带不来的满足感。未来我还是希望继续在医生这个职业里深耕,我相信未来的自己能够身披白衣,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升华自己的人生。
最后,我也想结合自身经历告诉更加年轻的后辈们,如果你有治病救人的梦想,请一定要坚持下去。虽然现在很多人说学医很辛苦,离就业的时间距离很长,但无论如何,医生都是一个神圣又幸福的职业,未来的提升空间也非常充裕,不要因为自身和外界的一些因素就望而却步,只要有耐心,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对患者的爱,大家都可以参与进卫生健康事业中来。
老师说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刘增荣:
危难关头,你是否能挺身而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邓孝国医师用实际行动给出了他的答案。在南充疫情发生之初,邓孝国医师不忘医学生誓言,不惧疫情,第一批写下志愿申请书,主动请战,要求战斗在抗疫一线。无论是原来新冠动态清零时高风险社区红码患儿的出诊接送,还是新冠乙类乙管后重危患儿的救治,他始终冲锋在一线。在科室医护战斗性减员严重的情况下,邓孝国不分白天黑夜,坚守科室,围着重危患儿转,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关心患儿吃喝拉撒,同时专业且耐心地与家属沟通病情,不是奶爸,胜似奶爸。同时他平时肯钻研,在规培期间,深入学习各种医学及人文知识,不仅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还把病儿当成自己的老师,正是有这样的好学的态度,有医者父母心的人文精神,多次受到患儿家属及医院老师们的好评。
讲述: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专硕研究生邓孝国
整理:白华宇
·图文来源:大众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