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 | 东风解冻,不负春朝
雨水,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
今年雨水节气到来的时间:
2023年2月19日,星期日,06:34:05,
农历癸卯(兔)年正月廿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
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农谚云:“雨水节,雨水代替雪。”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立春”是解冬天之冻,“雨水”是万物复苏。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立春标志春天的开始,雨水就标志春天真正到来。
天地交而万物通,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水一落到土地上,天地交合,谓之“泰”。阴阳交感,万物化生,赋予万物生命、生机,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暖雨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雨水三候
【一候獭祭鱼】
水獭开始捕鱼,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
【二候鸿雁来】
雨水五日之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三候草木萌动】
再过五日,春雨润物细无声,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雨水节气健康预测
雨水节气依然处在一之气的阶段,阳明司天燥金用事,太阴湿土叠加于厥阴风木之上,阴气凝集,乍暖还寒,冷热交替,气候偏凉,湿气重,容易出现感冒,咳、喘,肺部疾病、肩胛骨间痛、颈椎病、失眠、胃痛、胃胀、腹泻等。
雨水也是鲜花盛开的时节,过敏性鼻炎、特异性皮炎等过敏体质人群容易出现病情发作、复发和加重。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疏肝气,养脾胃。
起居调养
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身强体壮,延年益寿的目的。
01
春捂养阳
雨水到来预示着漫长的寒冷季节即将走到尽头,尽管气温缓慢回升,但依然是一年中寒潮出现较多的时候。天气冷热不定,春寒料峭,湿夹寒而来,人容易感邪而致病。要防备“倒春寒”,“春捂”是必不可少的。
“春捂”强调“上薄下厚”,这是因为身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受风寒的侵袭,我们要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半身。穿衣遵循“背暖、肚暖、足暖,头和心胸要寒”的要领,以手脚暖、后背无汗为大原则。“春捂”也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衣物增减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
2
防寒湿
雨水节气中,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故养生应注意防湿邪入侵。
由于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毛孔舒张,体热外泄,寒湿易于入侵,导致关节炎、感冒、肺炎等疾病高发。老人、产妇、体弱者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如不慎受风冒雨,或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更易深入,以致病深难治。
3
晚睡早起,适当午睡
《黄帝内经》中描述“春三月......夜卧早起......”,顺应自然规律,晚睡早起,每天晚上11:00之前睡觉,早上7:00左右起床,每天有半小时的午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能够帮助人体养元固本,也能够起到加强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情志调养
春季阳气生发速度开始快于阴气的速度,肝火也处在了上升的势头,容易情绪波动,出现生气发怒的表现。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生气发怒易让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导致各种肝病。因此,保持好心情,也是护肝的一个窍门。
中医认为,忧思伤脾,情绪波动出现精神抑郁、忧思不断等表现,也会影响脾胃功能。保持心气平和,肝气平稳,脾胃才得以安宁。
饮食调护
《千金方》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雨水时节,应当着重养护脾脏,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五行中肝属木,喜条达,在味为酸;脾属土,性敦厚,在味为甘。中医认为,春季应肝,人在春季肝气容易过旺,肝木旺克脾土,影响脾胃运化,易出现胃胀、胃痛、腹泻等不适症状。
饮食应少酸多甘,以养脾脏之气,同时宜少量食用辛温,以应春木升发之气,如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等,甘味补脾,可以多吃如大枣、红薯、南瓜、桂圆、栗子等,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少吃酸味食物如乌梅、酸梅等。
食疗多以粥为好,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此季节,应少吃羊肉、狗肉等温热之品,以免肝气过旺而伤脾气;少食生冷油腻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膳食推荐
01
薏苡仁党参粥
【功效】祛湿健脾,补气补血。
【做法】薏苡仁30克洗净,放凉水中浸泡2小时;党参15克切成薄片,粳米200克淘洗干净。三者放入锅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锅开后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慢熬30-40分钟,放冰糖调味。
02
山药红枣粥
【功效】健脾和胃、祛湿解困
【做法】将红枣25克用温水泡软洗净,粳米100克淘洗干净,山药25克去皮洗净切成小块;红枣、粳米、山药放在一起煮成粥,吃时放适量白糖搅拌即可。
经穴调护
雨水节气与人体的手少阳三焦经相对应。白天可沿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线拍打手臂,疏达三焦经气血。
虽有寒潮,但温热病仍有发生,且春天发陈,也容易出现嗓子肿痛、眼红痒肿、咳嗽黄痰、心烦心热甚至失眠多梦,这些都是心肺火毒壅盛的表现。
这个时候可以拍打我们的肘窝,《黄帝内经》云:“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拍打肘窝有助于祛除心肺的火气和毒素。两侧肘窝分别连续拍打5~10分钟。
【穴位按摩】
脾胃虚弱、腹部寒凉、腹胀的朋友,可以拇指点揉法点揉中脘、天枢、脾俞,拇指指端按压穴位作旋转揉动,力度以感觉酸胀为度,每分钟50~100次,持续3~5分钟。
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天枢位于脐中旁开2寸。天枢是大肠之募穴,功效: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
【摩腹】
肝气影响到脾胃,肝郁脾虚,脾的运化功能不好,容易出现腹胀、腹泻、情绪不佳的症状。或肝胃不和,肝气郁结影响到胃,会出现胃胀和便秘的症状。
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通过摩腹,可以起到调理脾胃,通和气血等作用。顺时针按摩腹部缓解便秘,逆时针按摩腹部缓解腹泻。腹部中有个很重要的穴位叫神阙,是跟脾胃的运化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按摩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这个位置。从肚脐为中心向外揉,中等力度,每日5到6分钟即可。
【艾灸】
中医认为,艾草性温燥,芳香而辟秽,可以祛湿,而春天雨水增加,风气很重,这个季节风湿病容易发作,风湿患者可灸患处祛湿保暖。平时容易生气郁闷的朋友,还可以艾灸太冲、外关、膻中、行间,有助于疏肝解郁。此外,也可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位,起防病保健的作用。经常艾灸三阴交、阴陵泉、涌泉等穴位,可以健脾祛湿,温阳利水。
运动调护
雨水节气宜动不宜静,柔和运动为主。《黄帝内经》中描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天来了,白天渐渐延长,黑夜慢慢缩短,阳气渐长,阳主动阴主静,人就要顺应大自然增加活动的时间。可选择相对柔和的功法慢慢过度,如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臂单手和双手托天理三焦的功式。
调理脾胃臂单举,
本式动作通过上肢向上的伸展动作来刺激脾经胃经所至之处,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以而促进脾胃的运化以及肠道的蠕动,脾胃经气血运行通畅。脾胃升降有序的运化,全身就能得到足够的滋养。
双手托天理三焦
双手托天理三焦
,本式动作通过双手上托,缓缓用力,可有效抻拉手臂、肩背,使三焦通畅、气血调和;同时,双臂反复地上举、下落,还可锻炼肘关节、肩关节和颈部,有效防治肩背病、颈椎病。此式还是舒胸,消食通便,固精补肾,强壮筋骨,解除疲劳等极佳方法。
孩子长高
春三月,是孩子一年中不可轻视的“拔个”好日子,长高速度,甚至是冬天的三倍。要想孩子生长发育良好,就要让孩子的肝气舒畅,肝木克脾土,亢盛的肝气就会影响到脾胃的正常运化,让脾胃更加虚弱。
家长日常顾护孩子,顾护脾胃是根本,但是也不能忽略顾护情志调护,多陪伴鼓励,少怨气苛责。孩子过度压抑就会肝气郁结,脏腑功能受到影响,影响到生长发育。
这个时候让孩子到大自然里奔跑、跳跃,放声大笑吧。心情舒畅,肝木条达,孩子才能长得更高。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如期而会,见之生喜。
可耕之候,不负春光。
文字/卢文生
编辑/小团
编审/小琪、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