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开车前吃药小心变“药驾”!有司机开车嗜睡致6车相撞
有报道称,
深圳一男子新冠病毒感染吃药后开车,
导致瞌睡引发6车相撞。
昨日,
记者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采访获悉,
因服药后驾驶车辆,
导致的交通事故并非个案。
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
类似这样的事情确实不少,
药驾也引发了公众关注。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门诊吴伟英药师告诉记者,“药驾”即驾驶员服用了某些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后依然驾车出行的现象,这些药物服用之后可能产生嗜睡、困倦、注意力分散、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很容易酿成祸患。由于群众缺乏对药驾的认识,药驾的隐藏性高,其危险性不亚于酒驾。
哪些常见的药物服用后
会影响安全驾驶?
吴伟英进行了分析盘点,“被酒驾”的药物通常是含有酒精的药物,如最常见的藿香正气水。还有复方甘草口服溶液、十滴水、感冒止咳糖浆等制剂中均含有酒精。有些人喜欢饮用药酒,药酒是用75%酒精浸泡中药材所成,也会成为引起药驾或是酒驾的隐患。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因其本身的药理性作用,会产生不良反应影响驾驶安全。其中最常见的药物是第一代抗过敏药物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嗜睡、犯困是其常见的副作用。另外,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还有镇咳药右美沙芬,都会产生头痛、头晕、视觉障碍的不良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老病号服用的降压药、降糖药等可使人发生低血压、低血糖等影响驾驶;镇静催眠药(地西泮、唑吡坦)和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可能会使人头晕、头痛、嗜睡等,这些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强度甚至超过了酒精。
致“药驾”的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7大类在服用后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物,并提出在服用这些药物后应禁止驾车。
此外,还需注意含有以上成分的复方制剂也会影响驾驶安全,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常用的复方感冒药。常见的复方制剂及其可致“药驾”的药物成分见下表。
识别小提示:①感冒药名中含有“氨酚”或“酚”,应警惕是否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②感冒药名中含有“敏”,应警惕是否含有氯苯那敏成分;③感冒药名中含有“美”,应警惕是否含有右美沙芬成分。
吴伟英表示,无论是何种药物,都要依照药品说明书或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超量服药、重复用药、药物混吃等不良用药行为,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她建议道,在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需要开车出行,避免使用对驾驶员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在服用以上所述药物期间,避免开车上路,尤其是药品说明书上标记有“可见嗜睡、困倦”或“服药后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等字样,一定要避免驾车。如在服药期间已出现不良反应,切勿坚持开车,应耐心等待药效消失。
来源|药学部、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