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欠下的“免疫债”,怎么办?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第一波感染高峰已过,但感染后引起的咳嗽、乏力、头痛、肌痛、嗅觉或味觉下降减退、睡眠异常、记忆力下降、焦虑抑郁情绪等影响在大多数成人患者仍未完全消退;儿童患儿以轻症为主,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产生的免疫债,要引起高度重视,儿童应如何应对?
01
什么是免疫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期间通过个人防护措施、环境措施、社会措施及旅行措施等减少病毒传播,降低病毒感染率,延迟感染高峰,缩小感染范围及控制疾病流行的措施称为非药物干预(NPIs)。
大流行缓解后,儿童日常生活中能够持续实施的NPIs主要包括戴口罩、执行手卫生、物体表面消毒、保持社交距离以及增加通风等。实施NPIs后人群病原体免疫刺激缺乏,易感人群增加导致群体免疫水平较疫情前下降,疫情期间与疫情前群体免疫水平间的差异即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的免疫债,也被称为免疫差距(immunitygap)。
2019年新冠感染爆发流行以来,国内外研究发现,接种疫苗后严格执行NPIs降低了感染率、住院人数、重症监护病房(ICU)入院人数和死亡人数,NPIs也对儿童其他感染性疾病产生影响,减少了儿童与其他病原体的接触,使部分病毒和细菌感染发病率下降。
感染减少使病原体对人体的免疫刺激不足,易感人群增加,群体免疫下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减少NPIs的执行强度和规模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细菌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病毒或细菌低暴露时间越长,未来发生感染流行的可能性越大。还可能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02
如何应对?
冬春季节是病毒感染高发季节,除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外,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呕吐等,那么儿童应如何应对?
01
戴口罩
继续戴口罩,可从流行期间的N95口罩改为医用外科口罩,减少常见呼吸道病原体传播。
02
勤洗手
重视手卫生,外出游玩回家后先洗手。
03
保持距离
聚会时保持一定社交距离,避免密切接触增加感染几率。
04
少接触
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的几率及时间;室内定时通风,降低空气中病原体及无益气体的浓度,降低感染几率。
05
勿受凉
儿童受凉后易增加感染几率,室外活动增加后易出汗,注意及时擦汗及更换贴身衣服,避免病原体趁虚侵袭。
06
注意饮食
儿童要均衡饮食、避免饮食过量过杂,尤其切忌边玩跑边进食,避免食物呛入气管内,引起更大的危害。
做好预防措施,小朋友们一定能降低感染性疾病发生风险,缩小已形成的免疫差距,恢复健康、快乐成长。
儿科健康咨询电话:0771-2425615
供稿:陈惠文
终审:邹大勇
欢迎关注更多妇幼健康科普知识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上一篇:健康科普 | 如何预防孩子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