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一病区成功救治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少见的临床急危重症,发病机制是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活性的缺乏、内皮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异常释放导致,可表现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经精神症状及肾功能损害,由于发病率低,进展迅速,疾病凶险,典型五联症全部出现不足10%,如不及时诊断及治疗,死亡率高达90%,血浆置换治疗可明显改善该病预后。
近日,患者张女士(化名)因发现双下肢瘀斑到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门诊就诊,血常规提示血小板12×109/L,以血小板减少症收治入院。
入院后完善骨髓穿刺及相关检查,初步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住院后患者病情迅速恶化,急速出现血红蛋白计数的下降、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的明显升高、尿蛋白的出现,生化指标提示胆红素、乳酸脱氢酶的明显升高,考虑急性溶血性贫血。随即,患者出现了一过性的意识不清、头晕、视物模糊的精神神经症状,在行头颅CT排除脑出血后,血液内科一病区主任王振城紧急召集科室人员进行病情讨论,判断患者可疑TTP,紧急决策给患者再次复查完善骨髓穿刺及外周血破碎红细胞检测,同时送检ADAMTS13活性剂及抑制物水平,最终确诊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患者TTP诊断明确,由于其血小板计数严重低下且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应首选尽快开始血浆置换治疗,但同时存在治疗风险,科室医护人员对该病人高度重视,同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取得同意后,立即联系设备科及输血科备好血细胞分离机及新鲜冰冻血浆,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血浆置换所需血浆量大,在医务部、输血科配合下迅速提供血浆,保证了患者第一时间的血浆置换供给。第一次血浆置换用约2200ml,过程顺利,置换后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由19升至68),乳酸脱氢酶、胆红素指标明显下降,尿蛋白由2+转为弱阳性,未再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紧接着根据患者复查的结果及病情的变化,为患者进行了七次血浆置换,总置换血浆使用量达约14000ml,患者指标逐渐恢复,治疗效果立竿见影。治疗期间外送ADAMTS13活性回报活性为1.3%,抑制物阳性,针对患者的病情,对其制定了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案。
这是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一病区首次独立实施血浆置换成功治疗TTP患者,通过本次救治积累了经验,标志着科室在血液危重症治疗上的水平上升了新的台阶。
血浆置换技术是一种血液净化方案,是治疗TTP的有效手段,可以去除血液中的免疫复合物、微小血栓、炎性介质、内毒素,改善内环境,临床适应症广泛,除了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包括TTP、溶血性疾病、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外,还可以治疗包括各类结缔组织病、重症胰腺炎、肾脏系统及神经系统相关自身免疫病、各类中毒、急性肝衰竭等疾病,尤其是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均有很好的效果。
供稿:血液内科一病区韩伟
编辑:陈圆
审核: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