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万里的思念|在非洲过年的柔济人
辞旧迎新,喜迎新春
春节
对于中国人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除夕
不仅是一年新的开始
也意味着团圆欢聚、久别重逢
许多在外的游子
总是想方设法要回家和亲人团聚
然而总有一些人
因为工作安排
背井离乡,远离家人
在万家团圆的时候
只能隔着手机屏幕
与家人遥相祝福
互道思念之情
2022年7月24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王伟伟副主任医师、儿科谭岱峰副主任医师和总务科高级中式面点师谢伟明厨师三位柔济人,作为广东省第32批(广州)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员到达支援地点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支援工作。
三位柔济援非医疗队员王伟伟、谢伟明、谭岱峰出发时(从左到右)
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离开祖国和家乡半年之久。这个除夕,广医三院三位援非医疗队员将在万里之外的非洲,跨越7小时时差,共同庆祝这个独特的中国年。
不一样的中国年,
相隔万里的思念
离开祖国、离开家人半年之久的援非队员们,在农历新年到来之际,心中都充满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虽然没有办法和家人一起过春节,但在现在的网络时代下,他们通过视频与相隔万里的家人“线上”相聚。
广州的同事们通过视频向援非的队员们送上新春祝福
“也是人生中不一样的一个除夕,算是奇妙的经历!”由于赤道几内亚与国内有7小时时差,三位队员将在赤道几内亚在午后阳光最灿烂的时候吃年夜饭并进行新年倒数,与国内亲朋好友共同迎接中国农历兔年的到来。
驻地房间贴上了手写的春联和福字
赤道几内亚巴塔总医院
“如今和丈夫、在国外求学的女儿一家三口分布在三大洲,今年是要分开过春节了……”
在赤道几内亚巴塔总医院支援的儿科医生谭岱峰对于全家人都分开过年免不了有一些遗憾,但在外的她也并不是一个人,这个除夕,她将和队友们一起准备年夜饭。
“每两人一组制作代表自己家乡特色的两道菜,大厨制作一道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菜,大家对自己能否做出好菜有一点紧张,更对队友们的‘拿手好菜’充满期待!”
谢伟明为除夕制作的广式特色油角酥
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医院
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医院支援的妇产科医生王伟伟和厨师谢伟明将在驻地和其他十几名医疗队员一起,在队长的带领下,聚在一起包饺子、看春晚、写对联,庆祝这个对他们来说特殊的中国年。
作为医疗队的“大厨”,谢伟明希望自己精心准备的一餐丰富且具有中非混合口味的新年大餐能够得到队友们的认可,让大家体味到这个中非混合的特殊中国年。
“离开祖国半年之久,除了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更多是期盼与祝福,希望祖国繁荣富强,祝福医院发展越来越好!”王伟伟说道。
援非医疗队员们一起包饺子
跨越国家与种族的交流
“一开始语言是很大的沟通障碍,工作起来没办法像国内一样顺畅,随着时间推移,大家彼此之间的沟通和默契逐渐形成,工作也逐步顺利起来。”
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医院妇产科支援的王伟伟到科室报到的第一天,就遇到一个紧急案例,于是立刻就被安排去做一个子宫全切手术,王伟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手术,最终克服语言沟通不畅等问题,靠着团队跨越国界的配合顺利完成了手术。
之后有一次,产房在接生一名巨大儿时发生肩难产,正在查房的王伟伟,被一名护士拉着就跑进了产房,看到产床上的情况,王伟伟才明白了发生的紧急情况,在她的主持下,最终新生儿顺利娩出,母婴平安。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支援工作半年来,王伟伟时不时因语言和文化习俗的不同感到困扰,但更多的时候,她感受到了跨越国家、种族的相同的情感和力量。
王伟伟在马拉博为危重孕产妇做手术
每当她顺利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手术,当地医护会一直用西班牙语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对她表示感谢,甚至亲切地抱住她,给她一个她还不太习惯的贴面礼,几位被她救活的孕产妇,感动地向她表示谢意和对她的喜爱,当听到他们用西班牙语说出“中国医生棒棒的”之类的话语时,她心中总是燃起“我是中国人”的爱国之情和自豪感。
王伟伟在为患者查房
在赤几巴塔工作的谭岱峰凭借着二十多年儿科从医经验,改良当地新生儿的医疗技术和器材,提升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成功率,同时,她多次参与当地义诊,为贫病儿童免费诊疗,传达着来自中国医生的爱心。
由于没有呼吸机,早产儿无自主呼吸时,谭岱峰气管插管后为小患者人工通气两小时
谭岱峰在为巴塔小患者义诊
温暖的瞬间,传达着跨越国家和种族的善意
在赤道几内亚,医护人员和当地群众对援非中国医疗队员们都非常尊重和友好,不少当地群众看到他们,不管是不是第一次见面,无论是不是认识,都会非常热情地打招呼,甚至还会用中文对中国医生说“你好”“谢谢”,这让队员们感受到亲切和温暖。
2022年12月12日是广医三院(柔济医院)建院123周年纪念日,赤道几内亚的医护得知后,用蹩脚的中文为柔济医院送上了“生日快乐”的祝福。
王伟伟和赤几医护为柔济医院123周年生日送上祝福
作为在马拉博医院驻地的后勤保障员,谢伟明是第一次远离妻儿独自到异国他乡。
在队友们上班时,驻地只有他一个人,难免感到孤单,但最近他也遇到一些“暖心”的小事:
驻地与他朝夕相伴的狗狗怀孕了,在他的“接生”下,狗妈妈顺利产下10只小狗并顺利存活,他又多了几个“小朋友”;
每次买菜,熟悉的菜农常常会热情地送他香甜的木瓜,意外“收获”让作为大厨的他有了给队员们的加餐快乐。
谢伟明在驻地为大家准备可口饭菜
道阻且长,
“大国精神”是永恒的支柱
“这里医院的设备简陋,人员不足,缺医少药,来看病的大都比较贫穷,再加上当地传染性疾病相对较多,像疟疾、伤寒、艾滋病的高发,更是让当地居民雪上加霜。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很多疾病会延误治疗,特别像产科,这里的孕妇大都是多孕多产,分娩10次以上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一些剖宫产5次的,风险增加了很多,而由于医疗条件的种种限制,大大增加了母婴的不良结局。”王伟伟充满对赤道几内亚母婴的同情。
赤道几内亚医疗水平不高、医疗资源匮乏,在巴塔支援的谭岱峰所在的医疗队没有配备护士,谭岱峰就兼任了医生和护士的角色,不仅需要为患者诊疗,还要为患者采血、检验和打针,面对医疗物资的紧缺,谭岱峰常常在工作之余,在医疗队驻地制作敷料并用高压锅蒸汽灭菌在操作、小手术中用到的医疗器械。“我做到了以前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这是大国精神支持着的连续数十年的无偿援助,我们很幸运、很自豪是医疗队中的一员,能为贫困的非洲人民生命健康做些事情,意义非凡。”
为了缓解援非队员物资的不足,广东省卫健委为队员们寄去了不少物资,广医三院也根据队员们的需求补充寄了一些医疗物资,如新生儿血压袖带、微量血糖仪等,“大后方”漂洋过海的物资不仅缓解了当地医疗物资的紧缺,也让远在万里之外的队员们感到踏实和安心。
广医三院寄至赤几巴塔的医疗物资
除夕过后,柔济援非队员们并没有像在国内一样可以度过一个春节的假期,而是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医疗支援工作。
对于未来一年的工作,队员们也早已有了具体的计划:王伟伟将在马拉博开展腹腔镜下各种妇科手术、各种急危重症的流程培训(如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复苏等)以及各种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如宫颈环扎术、子宫背带式缝合、自制宫腔球囊填塞术等),而谭岱峰将与在巴塔支援的妇产科队友一起培训新生儿复苏技术,与当地医生开展急危重症救治的适宜实用技术,她们希望通过努力,尽力提升当地妇产儿科的医疗技术,让更多赤道几内亚母婴健康得到保障。
文、图|广医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