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护,全力以赴——贵中医大二附院“防重症、保健康”战疫侧记
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新任务,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强救治、降死亡”工作目标,顶住就诊人数激增和医护人员减少的双重压力,不断优化诊疗流程、扩容急救资源、统筹做好患者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带领广大医务人员日夜奋战,勇毅坚守在医疗救治一线,用实际行动履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盘活资源,负重前行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自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对日益增多的就医人群,贵中医大二附院领导班子在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迅速决策部署,不断调整应对措施,打破专科壁垒,整合全院资源,不断提升医院的医疗救治和服务保障能力,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月6日,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杨慧在我院调研时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稳妥有序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准备,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症。
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稳妥有序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准备,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症。
1月9日,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宋文勇至我院就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等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并看望慰问一线医务人员。
与病毒较量,科学精准才有战略主动。医院成立以党委书记张敬杰、院长肖政华为双组长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分类救治领导小组,统筹医院危急重症医疗资源,指导分类救治工作,切实做到危重症患者优先收治、急诊患者应收尽收、候床患者加快收治。
实行全院“一张床”,缓解“住院难”问题。对全院床位以及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救治设备、医护人员、药品、氧供等进行统筹调配使用,加强对全院重症床位的管理,保证重症床位使用效率,保证新冠重症患者收治。
坚持科学的人力调配。医院抽组精干医护人员支援急诊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等收治新冠病人重点科室,尽最大努力缓解医护人员紧张问题。
“我们秉承‘能收尽收,应收尽收,集中管理、分层分级’收治的原则,在医院现有综合ICU的基础上,将代谢内分泌科一病区改造为拥有37张床位的综合ICU,神经内科一病区改为拥有50张床位的亚重症病区病区,全面接收新冠重症、危重症患者。”院长肖政华介绍。
不负重托,精心施治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者人数增多,医院重症救治压力猛增,重症患者救治成为医院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重症救治,医院成立了以支援将军山定点医院医疗专家葛正行、许韬、杨硕、陈竹等为核心的,涵盖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等相关科室院级重症专家会诊团队,对危急重症患者开展MDT会诊,提高救治成功率。
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重,提高重症病例救治效果。医院组建了中西医专家查房团队,对全院科室实行“分片包干”对合并新冠感染患者进行查房,规范开展中西医结合同质化治疗,指导收治科室开展救治工作,确保中医药治疗方法早期介入,中药汤剂覆盖所有新冠患者,以提高新冠患者救治水平,提高救治成功率。
俯卧位通气是一个安全、简单、经济、有效的治疗方式,是目前对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医院建立了俯卧位通气督导指导组、在全院范围内积极推广应用俯卧位通气技术,帮助患者改善肺通气功能。
“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
”营养指导团队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分型,对患者积极进行临床营养干预。
“医”线有我,温暖坚守
“病人那么多,我还能坚持”
“你赶紧回去休息,我再值一个夜班。”
……
随着阳性患者激增,急诊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新冠病毒感染重点收治病房遭受着严峻的考验,面对“兵力不足”的大考,全院上下闻令而动,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在危急时刻站出来,顶上去,在身体不适的症状下,仍然克服困难,坚守岗位,确保广大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作为医务工作者,阳了之后,我们也会头痛发热、四肢酸痛,但不能'倒下',不敢'倒下',太多的患者在等待救治,穿上这身白衣,我们就是'战士'。”综合ICU护士李治兰坚毅地说。李治兰是肝胆脾胰外科护士长,有重症工作经验,此次被抽调到综合ICU。
“我们最多的时候日接诊量是原来的5倍,120院前急救的出诊量是原来的3倍,大家都是脚踩风火轮,全员全速运转。”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宋国林已在抢救一线连续奋战多日。
面对疫情“浪潮”,急诊科作为第一道防线,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全体医护人员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他们顶着烧得泛红的脸颊和嘶哑的嗓音,还在到处跑着、看诊、引导、安抚、照顾患者……。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可谓是是疫情之下的暴风眼。医护人员门诊、病房连轴转,还要承担其他病区大量的会诊任务。
“为缓解工作人员紧缺情况,他们常常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守岗位,顾不上吃饭、来不及喝水、没时间上厕所……”讲到这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洵禁不住眼含泪花。
不断刷新的患者量,对应的是一次又一次突破极限。
“我们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但患者都特别理解我们,经常安慰我们,不着急,慢慢来。”“他们也是病人,也需要休息,但是由于病人比较多,他们放弃休息来为我们病人做服务,真的很感谢他们。”对于医护人员们的坚守和付出,患者及家属们打心底里感动着。
因肾内科血透护士工作的专业性无法派人支援,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但他们并不退缩,顶着高烧和不适依然坚持上机治疗。
面对新冠病毒感染首波高峰的冲击,作为“学生兵”的规培生,也与医务人员共同坚守临床一线,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的医学生誓言。
同样,药学部、放射科、检验科等这些临床医技科室工作量也在成倍增加,但大家毫无怨言,带病坚持工作,有人顾不上家中阳了的老人孩子,有人克服着恢复期的各种不适……
为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医院发出通知要求阳性人员好好休息、待遇不减,但每一个人都在坚持。
肩负使命,任重而道远。在这场战疫里,医务人员不仅是战士,其实他们自己也是“伤员”。但每一位中医二附院人都恪尽职守,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首位,扛起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责任与担当。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
医院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依据中医“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原则,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为患者提供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等中医药服务。
院内中药制剂“柴葛畅原合剂”在预防感染、恢复期的改善患者体虚、乏力、咳嗽等症状方面,疗效显著,收到很多患者的欢迎。
恢复期的改善患者体虚、乏力、咳嗽等症状方面,疗效显著,收到很多患者的欢迎。
“之前我来医院开过一次中医预防方,阳了之后感觉症状没那么重,现在好了,但还是有点咳嗽,乏力,就再开点回去,我相信中医,我觉得中药才能去根”。68岁的张阿姨刚从窗口按照处方拿了12瓶柴葛畅原合剂。
注重“关口前移”,应用中医药早期干预。
本轮疫情初期,医院各门诊就可以根据患者需求开中药预防方及医院中药制剂“柴葛畅原合剂”。12月下旬,医院推出线上在线处方,药品配送到家服务,减少患者来源感染的风险。同时,在医院出口,职工通道放置暖心“防疫大锅汤”,帮助来院患者及医院职工提高抵抗力,增强免疫力。
“确保患者第一时间用上中药”。药学部精心组织调剂药师,扎实落实中药急煎制度,让危急重症患者第一时间用上中药。并推进临床药师下临床参与临床查房,用药检测等工作,有效提高了药物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把脉、舌诊、了解各项生化指标、查看影像,在这场战疫中,中西医结合诊疗重症在住院患者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
艾灸
穴位敷贴治疗(敷胸)
针对恢复期患者乏力、咳嗽、失眠等症状,医院采用穴位贴敷、灸法、刮痧、耳穴疗法、火龙罐等中医特色疗法,帮助患者调理身体,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尤其是近三年的来的临床实践经验,调整患者的诊疗方案,确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做到中医药全面使用、全程覆盖。”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带头人葛正行教授介绍,三年抗疫,他多次带领中医团队赴贵州省将军山医院救治患者,为抗疫贡献中医力量。这次,已经退休的他,又重回“战”场,带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持续奋战。
“医”线有你,后方有我
在白衣战士冲锋陷阵的后方,设备、后勤、保卫等“保障部门”始终保持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的精神,筑起一道牢固的安全壁垒,成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了最忠实的后援、最坚强的后盾。
全力保障患者救治,面对日益激增的患者,后勤管理科启动应急预案,在医院制氧机房不能满足现供氧需求的情况下,积极与氧气厂家联系协调,在贵阳市范围内紧急采购氧气瓶,以制氧机加氧气瓶模式,保障用氧供应。
“氧气运输人员不够,需要支援!”一声令下,大家积极响应,由后勤车班、众康、保洁临时成立氧气瓶运输、搬运队,短短12天,搬运、更换、装载氧气5000余瓶。
“运行组每天24小时轮班更换汇流排氧气瓶,兄弟们拧螺母拧到肩痛、手软!即便如此,后勤保障部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共同攻克困难,为临床医护做好保障”,凌晨3点,组织搬运完最后一瓶氧气瓶后,后勤管理科运行组组组长吴章平发了一条朋友圈。
“结合医院现有条件,我们在院内紧急改造增加液氧站,投入使用后,将采用制氧机房,液氧站,氧气瓶三混合模式,供氧量在现有基础上将大幅提升,用氧需求矛盾将极大改善。”后勤管理科兼宣传科科长胡俊说,这段时间,他的大脑每天都处于飞速运转状态,“科室氧气不够怎么办?运行班组人员如何保障?病人增加后水电安全如何有没有隐患……这些问题一个都不能出差错。”
为保障患者救治,担架队每天奔走在不同楼层,工作餐也经常是两餐当做一餐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新建的综合ICU2病区和亚重症病区病区急需大量的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接到设备采购指令后,在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在全国范围短缺,生产厂家产能跟不上的情况下,急医院所需、急病人所急,设备科全体工作人员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迅速开展采购工作,采取科室派员去异地借用设备,内部协调调剂设备,航空快运机场自提等方式,保证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400余台陆续快速到位。
救治所需要的耗材要跟上,设备科提前预判,加大库存备货,欠缺材料也紧急采购。尽可能最大限度保证临床救治需求,迅速打造ICU中央监护系统,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为一线救治工作护航。
患者救治,药品是关键。在整个市场供应及其短缺的情况下,药学部迅速联系各药品配送企业,短时间内采购到解热镇痛药197600粒(袋)、儿童退烧药5470瓶、清热解毒类药物10620盒、止咳祛痰药15200盒、小分子抗病毒药物1032盒、中药饮片16吨,最大限度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面对疫情,医院保障团队他们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患者的“幸福指数”,为一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和病患给予最坚实的保障。
“三年同心抗疫,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越是艰难时刻,越是关键时候,我们贵中医大二附院人越是团结一致,坚定信心。我们坚信,只要全院医护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我们坚信,同舟共济风雨渡,春暖花开会有时!我们必将扫除疫情阴霾,赢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党委书记张敬杰如是说。
END
熊蕊
一审:冯姝、蔡伊檬
蔡伊檬
二审:胡俊、张婉婧
三审:张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