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全院救治资源通道,保障急危重症生命安全!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增加,医院面临的救治压力短时间内剧增,福州市第一医院从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实际需求入手,动态调配全院医疗资源,扩充床位、盘活人力、专家巡诊、网格管理、强化培训、规范质量,确保患者救治不停滞,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靠前指挥,确保调度及时高效
为应对新形势下医疗救治工作,积极有效应对新冠患者激增的就诊高峰,医院党政领导班子以快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把工作重点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团结一心、保持定力、细化措施、强化担当,尽快尽力争分夺秒协调患者救治工作,提升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储备,保障患者应收尽收、病有所治,筑牢人民生命健康的防线。
实行“三快”,提高重症救治能力
急诊,是新冠感染救治的第一线。面对病人激增的高压局面,医院根据不同阶段就诊人群的特点,对急诊科、发热门诊的功能定位进行动态调整。发热门诊改造搬迁至急诊科前广场,由急诊科统一分诊。急诊分诊前移至发热门诊,动态观察老年、危重症患者病情,快速对所有患者实行分级诊疗,保障所有患者快速、安全诊治。协调新增一组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更好地为危重症患者开通院前急救通道。同时优化急诊就诊流程,确保急诊科患者24小时内完成流转,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实现了快速分诊,快速接诊、快速转入的高效机制,大大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
扩充增补,储备医疗力量保障救治
危重症患者激增,让冬季原本就爆满的ICU、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夜之间就超出了负荷。如何确保危重症新冠患者得到充分救治是当前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中之重。病毒传染快,重症救治急。严峻的形势下,全员整装待发,紧急拉起一支具备危重症救治作战能力的“医疗救急小分队”,随时待命支援。在临床医护陆续感染新冠不得不休息时,这支应急队伍立刻增补上,确保医疗救治有力量,患者救治有保障。
面对重症患者增多,病床紧张的局面,医院连夜扩充床位。不到24小时,有组织有统筹地扩充了ICU、CCU的床位,增加一个呼吸系统轻、中症患者病区和一个呼吸重症监护病区;位于新启用的外科大楼的重症医学科26张床位也提前投入使用,及时缓解了重症患者救治的压力。同时还储备20%——30%的重症救治力量,保障足够的医疗力量救治危重症患者。
新扩充的病区
盘活资源,打通全院救治“一张床”
患者的入院需求猛增,为合理有效配置全院病床资源,医院对全院开放床位进行统一调配,全力保障呼吸系统患者救治。全院病区划分“轻、中、重”病区,全部开放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重症病区由ICU、可转化ICU、扩充的ICU病区组成;中症病区为呼吸内科、老年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等内科相关专业病区组成;其他科室为轻症病区。严格执行入院出院标准,加快各科病床流转效率,打通了急诊—病区—ICU通道,形成全院救治“一张床”的新布局,提升重要科室的救治效率。
专科巡诊,确保医疗救治标准化
面对就诊患者与日俱增,医护人员一边承受着高压的救治任务,一边遭受着新冠病毒的侵袭,医护资源多次告急。为了让全院救治工作团结成“一盘棋”,医院在对新冠逐渐认知的过程中,针对疫情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不断对前期的医疗救治工作进行分析、研判和动态调整,部分外科病区的床位调整为呼吸科床位,外科医护“重新上岗”。
为确保医疗救治标准化和规范化,医院制定了“专家巡诊制度”,成立由以呼吸内科为主的,各内科、影像、检验等相关科室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治组,利用“碎片化”时间对院内各病区收治的新冠疑难病例开展在线讨论,给出专业处理意见。同时,派出技术过硬的呼吸科、重症科专家组成巡诊组,每天定点到各个片区巡诊,并将巡诊情况报告院级专家组指导专业救治,确保每个病区医疗救治同质化标准化。
网格管理,病区包干科室对点
随着对新冠感染患者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原本集中在急诊、呼吸科的患者有效实现了分流,压力得到了较大缓解。为了确保被分流到非内科病区的患者能够得到同样高效、专业的救治,医院实行“网格化管理”制度,在有限时间里,快速调兵遣将,将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专家进行组合,采取“分片包干”的形式,组成“巡诊专家”和“院级专家”两支专家团队,通过一对一或者一对二定点指导,对相关疑难病例进行会诊指导,进一步提升了各个非内科科室的新冠感染救治能力。同时,以《新冠病毒肺炎诊疗标准化指引建议》为规范,强化非呼吸、非重症专业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简化新冠感染患者的诊断流程,充分保障患者分级分类救治的有序开展,也进一步保障了医疗质量与安全。
新冠疫情救治工作已经取得了有效的进展,福州市第一医院全体医务工作者还在坚持战斗。他们为救治工作垒起了一道道“防疫关卡”,他们为患者们穿上了一层层“防护隔离衣,他们为新冠疫情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构筑起了坚固的堡垒。
来源:院办、医务部
经市一医院综合编辑整理
扫码关注福州市第一医院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