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科普,看这一篇就够了!
Part.1
什么是白内障
白内障的概念非常简单,就是晶状体浑浊。人的眼睛就像一部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是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是照相机的底片,光线穿过角膜、晶状体后投射到视网膜上成像,再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我们就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了。正常晶体是透明的,而白内障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由透明变为浑浊,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导致视物模糊,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白内障会越来越严重,就像常年累月使用的照相机不保养维修,镜头都模糊了,还怎么拍出清晰的照片呢?
Part.2
白内障是如何形成的呢?
白内障是因为晶体混浊才形成的,晶状体是处于我们眼内液体当中的,任何引起我们眼内液体环境发生变化的因素都可能导致白内障,就像我们的年龄因素,物理因素(特别是紫外线的照射),化学的因素(主要是长期接触有毒的物质),还有炎症、手术刺激等都会引起白内障的发生,还与全身代谢性疾病有关,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他们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晶状体发生异常,从而发生白内障,而这些原因最常见的就是年龄相关性的白内障,就是我们通俗讲的老年性白内障。
Part.3
白内障有哪些表现你知道吗?
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一种白内障,第一个症状就是视力逐渐下降,清亮的晶状体变浑浊了它影响光线射入眼内,所以视力就下降了。第二个就是屈光状态发生了改变,有些患者就医时会说我原来戴500度的花镜,现在我的花镜度数减了,是不是视力变好了?实际上给他检查的时候发现他的核性白内障加深了,这种情况就会出现看近更清楚了,但是看远更模糊了。另外还有一种就是看东西重影,而且是单眼重影,实际上是散光度数增加了。还有些患者觉得原来去花园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现在感觉没那么鲜艳了,这就是它看东西的敏感度下降了,这也是白内障的一种表现。另外一个就是老年朋友夜间出门的时候发现路灯特别刺眼,这就是一种炫光的感觉,这也跟白内障有一定的关系,老年朋友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哦。
Part.4
白内障能用药物治疗吗?
知道了白内障的症状,很多朋友就会问,白内障难道只能手术吗?不能点眼药水吗?答案是,目前白内障最有效的治疗就只有手术,对于白内障药物治疗,各个国家和地区眼科教科书以及教学指南观点都出奇的一致,对于白内障,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那为什么呢?不是说白内障就是晶状体代谢营养受影响吗?那把这些营养做成眼药水点进去不就好了吗?要知道,眼药水只能作用到眼球表面,而不是眼睛里面,要想要真正进到眼睛里,治疗白内障,需要穿透角膜、瞳孔、还需要穿透晶状体囊膜,经过层层阻碍,真正到达晶状体,能够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成分是微乎其微的,达不到治疗效果,那有些人就会说,加点浓度不就好了,加浓度穿透这些组织,首先角膜就受不了,我们的角膜非常脆弱,它耐受不了这么高的浓度,这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如果白内障已经形成,白内障晶状体蛋白就发生了不可逆的变性,就好像是生鸡蛋煮熟了不可能再变回生鸡蛋一个道理,所以对于白内障的药物治疗,目前是不明确的,到目前为止,手术仍是解决白内障唯一的途径。
Part.5
手术治疗
白内障手术是将混浊的晶状体取出,再植入人工晶体,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这种手术方式优点很多:包括手术时间很短,大概5-10分钟就完成了,而且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达到了很微创的水平,不需要缝合,视力恢复的很快,手术第二天视力就会有明显改善。人工晶体选择多样化,包括单焦点、多焦点、散光晶体等,可以满足各种需求,达到视力更优化的效果。
Part.6
什么时候手术好?
有些人会问白内障手术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对于老年性白内障,如果我们发现了出现视力下降而且影响了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的时候,就应该去考虑手术了,千万不要等到白内障长熟长老,那如果是另外类型的白内障,比如说,先天性的、外伤性的尤其是发生于儿童的这一类患者应该越早越好。
Part.7
年龄大了,能承受手术吗?
只要全身无严重疾病,高龄病人一样可以手术,不受年龄限制,各地都有百岁老人做白内障手术的报道。我们科室做过的年龄最大的患者是104岁的百岁老人。
Part.8
为什么要植入人工晶体?
手术摘除了晶状体,就像照相机没了镜头,无法看清物体,因此需要一个替代品,那就是人工晶体。
Part.9
白内障术后会复发吗?
患者在做完白内障手术后,确实有一部分人会出现复发的感觉,眼睛又模糊了,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浑浊造成的,我们通过手术的方式把混浊的晶状体取出来了,其实就不会再长白内障了,晶状体结构像煮熟的鸡蛋分为三部分:
1.晶状体囊(熟鸡蛋软皮);
2.晶状体皮质层(熟鸡蛋清);
3.晶状体核(熟鸡蛋黄);
手术当中,是把晶状体囊保留(也就是把熟鸡蛋的软皮保留),把晶体皮质和晶体核(也就是熟鸡蛋清和黄)粉碎后吸出,一部分人留下的囊可能会发生浑浊。这个不用担心,在门诊用激光治疗就行了。
来源: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