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故事④丨饮茶落盐寒风吹,房颤复发了!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通俗来说就是心房跳的不规律了,影响整个心脏的正常跳动。据统计,中国80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高达30%,每个人一生中有1/4的概率发生房颤。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房颤中心,就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房颤故事,心血管内科罗碧辉主任医师集合多年的临床经历,整理出来72个与房颤相关的典型病例,形成了“72家房颤故事”连载,希望能通过这些小故事给您以启发,让我们一同携手预防房颤、战胜房颤,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心”健康。
-连载4-
房颤燃不尽,寒风吹又生
上文书我们说到,70岁的廖伯伯因为气促急性加重,前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就诊,经过初步的全面筛查后,组织了慢阻肺亚专科、肺血管亚专科以及房颤中心多学科会诊,并在房颤中心进行房颤的个体化评估之后,患者家属选择了药物治疗。(房颤故事③|房颤的综合治疗方案是怎样制定的?)
经过综合治疗,房颤消失,恢复了正常的窦性节律,气促明显好转。廖伯伯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回到家之后,廖伯伯继续按照以往的习惯,“老慢支”的药继续服用,心血管的药嘛……嗯,一家人商量着,从上次住院学到的知识中,感觉房颤是肺部疾病引起的,一致认为“药太多了”,吃“肺病的药就行了”,“药吃多了对肝肾不好”,结果廖伯伯和家属达成一致意见,停用心脏药,只到呼吸科门诊复查,听诊心肺后,他的心脏跳动整齐,一切似乎都在向好发展。
疫情阻断了去茶楼“叹茶”的习惯,但廖伯伯可以继续在家里“一盅两件”,而且很喜欢溜达到小区门卫那里“吹水讲古”,也很惬意。
转眼,来到了今年9月,中秋刚过,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开始转凉,廖伯伯也觉得呼吸似乎又有点不大顺畅,早上起来明显感觉到痰多了,而且不太容易咳出来。
再次复诊时,呼吸科医生检查廖伯伯的肺部情况变化不大,但听到他的心脏跳动节律又开始跳得乱且快!
医生有点不解,仔细翻查廖伯伯的就诊记录才发现,他早已自行停用了心血管类药物,而且近期都没有前往心血管内科(房颤中心)复诊的记录,建议他尽快去找专科医生检查一下。
问
看来廖伯伯的房颤复发了,是回家没有注意饮食吗?房颤能不能“饮茶”?
上文书我们说到,廖伯伯在进入房颤中心进行深入个体化评估时,第一项就是医生和家属都关注患者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不仅与柴米油盐同等重要,也是相关仪式、节庆活动的重要内容,更与做人、交友、生活方式等联系在一起,承载了丰厚的意韵和内涵。
还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盐又是五味之首,是家庭必需品之一,历史特定时期还上升到战略物资地位,凸显它的重要性。大多数食物都含有一定量的食盐,这对于增加食物的风味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万事万物都是过犹不及,出门七件事都很重要,但每个人身体的承受能力不同,“饮茶落盐”不当,会诱发部分人体内原有的病征,廖伯伯即是如此。
比如,廖伯伯很喜欢喝浓茶,这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茶中的主要功能成分有茶多酚、咖啡碱(因)和茶氨酸,其中茶多酚让茶呈现出涩感,咖啡碱给茶带来苦味,茶氨酸则让茶喝起来更鲜爽。有人喜欢喝浓茶,认为浓茶浓郁丰富,口感层次分明。
什么样的才算“浓茶”?目前对浓茶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当茶叶放得过多或在热水中浸泡时间长,茶汤的苦涩感会增强,茶汤的颜色也变得更为浓重,鲜爽感相对减弱,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浓茶。
浓茶中的咖啡碱会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影响睡眠;同时使心脏兴奋,通过加快心率(脉搏)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并且茶会加速尿液排出,如果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夜不能寐,又频繁起来去厕所,心脏陪着患者“白天饮茶落盐吹水,晚上披星戴月如厕”,很快就会衰竭,刚刚“沉寂”的房颤又重新“迸发”出来。所以,房颤患者,不宜喝浓茶。
问
廖伯伯的房颤复发,是不是与活动多了到处溜达有关?
廖伯伯坚信“生命在于运动”,因此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气温骤变,晚饭后都要去小区溜达几圈,经过门岗时,与门卫聊天,真是雷打不动。
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但与“饮茶食盐”一样,有身体承受力的问题。规律运动可以增加心肺储备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和自愈力。运动时间要合理、运动强度要适宜、运动模式要健康。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心脏病患者推荐选择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骑自行车或慢跑;每周进行2-3做肌肉力量训练,如举哑铃等;具体的运动类型和运动强度需要在心血管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就廖伯伯具体而言,由于是肺部和心脏都有基础疾病,刚出院后,可以先选择步行(走路)。
(网络配图)
近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一篇论文,研究人员在2011~2015年对1.8万多名美国老年妇女(平均年龄72岁)进行调查,让她们连续7天佩戴记录设备,记录下了每天行走的步数和步速。通过跟踪调查发现,老年人每天步行7500步对于长寿是最有利的。此外,这项研究也分析了行走速度与死亡率的关系,发现行走速度的快慢与死亡率高低无关,行走速度过快反而容易引发摔倒、骨折等意外。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因此,每天6000步,是走路最健康的步数!心脏病患者在选择步行的时候,也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定期在心血管内科(房颤中心)复诊,由心血管内科医生对患者的活动量效果进行评估。
问
廖伯伯的病情复发,除了生活上没有好好注意,擅自停用心脏药,还有什么原因导致复发?
大家注意到廖伯伯复发的时间点吗?正是“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的秋季。
相对于夏季,秋季的气温明显下降,且昼夜温差大。可以想象得到,廖伯伯晚饭后迎着飒爽的秋风在小区内散步的情景。
在秋天入夜后如果不注意穿衣保暖,尤其是“老慢支”的患者,就很容易在肺部抵抗力下降的时候出现感染;此外,中老年人对气温变化适应能力差,寒冷不但很容易导致心血管痉挛,也跟浓茶一样,使心脏兴奋,心率增快,诱发房颤。
由于秋冬季相关疾病的住院率过高,无症状房颤患者在这个阶段住院诊断为房颤的概率也更高。
(网络配图)
所以,对于像廖伯伯这样,老年人,有长期肺部疾病基础,后续出现了房颤,在居家的“饮茶食盐”的时候,要避免浓茶高盐;活动方面选择步行,大概6000步左右,应循序渐进,不要快走,以免摔倒;根据气候选择适宜的作息,注意保暖。
最为关键的是,房颤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心脏疾病,它一直“埋伏”在年龄与肺部疾病导致的心肌纤维化“山区”,随时出现,随时复发。
因此,在注意日常起居的同时,还要坚持服用保护心脏的心血管用药。
“
下一集
我们会继续聊聊
廖伯伯房颤复发后怎么办?
敬请期待
罗医生带您畅谈“72家房颤故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一院四区)
▲沿江院区
(广州市越秀区沿江路151号)
▲海印院区
(广州市海珠区康大路1号)
▲大坦沙院区
(广州市荔湾区桥中中路28号珠江大桥旁))
▲珠海横琴院区(建设中)
通讯员:心血管内科
责编:阿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