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冬至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的,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冬至时节是养生保健的大好时机和关键时期,此时的养生保健要点如下:
LivingRegimen
冬至时节昼短夜长,在起居方面我们应顺昼夜变化特点,做到早卧晚起。睡眠安则阴气敛、阴精盛,阳气才能得以生升,才能达到藏精护气的目的。
冬至期间要特别注意避寒就温,给您三个小妙招:
①勤搓手防感冒:在寒冷的冬至时节常搓手可刺激双手经络、穴位,调动相关脏腑机能,增强人体抗寒能力,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
②暖双足防体寒:“寒从脚下起”,脚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除了要穿着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平时还要多活动双脚,可常进行跑步、快走、散步等运动,还应养成泡脚的习惯,同时按摩足底的涌泉穴,以温肾助阳。方法:晚上睡觉前1个小时,用热水泡脚(可用生姜3-5片,花椒7-8粒,用纱布包裹,扎紧袋口;加水煮开后,放入洗脚盆内)。既能御寒,又能有效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保持皮肤柔软,减轻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劳。
③晒背部温督脉:通过太阳照射背部促使主持人体阳经的督脉得以温煦、强盛,使得人体气血畅通。同时,多晒太阳也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此外,怕冷的朋友早上起来的时候,也可以喝杯生姜红糖水,能温经养血。
DietRegimen
冬至是养生进补的大好时节,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此时在饮食方面宜多样化,注意谷、肉、蔬、果合理搭配。但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食物,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进行药膳食补。此处为大家推荐两款冬至节气前后可食用的食疗药膳:
【1.天麻炖乌鸡】
原料:乌鸡1只(约750g),天麻25g,川芎、白茯苓各10g,姜片5g,料酒10g,精盐适量,香菜少许。
做法:乌鸡放入冷水中烧开,焯去血沫;中药洗净,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好口。把乌鸡放入砂锅内,加入姜片、料酒和适量水,烧开后用小火炖约1小时,放精盐再炖约20分钟至材料熟烂,撒上香菜即可。
功效:乌鸡舒经活血、补养气血,对老年人、女性大有益处。天麻、川芎既能平肝熄风止痛,又能滋养镇静安神,对于头昏、头痛、失眠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之效,与乌鸡配合,补虚作用颇为明显。
【2.羊肉炖白萝卜】
配料:白萝卜500g,羊肉250g,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原料:粟米100g,龙眼肉15g,粳米50g。
做法:将粟米和粳米淘洗干净,龙眼肉去杂质。将粟米、梗米、龙眼肉同放锅内,加水800毫升,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35分钟即成。
功效:补心肾,益腰膝。
ExerciseRegimen
三步摸耳法
“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气血运行不畅,肾阳虚者,耳朵容易生冻疮。如果我们懂得经常按摩耳朵,就有助于气血的畅通和肾脏的保健,三个步骤如下:
①拉耳垂:两手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后下拉耳垂15~20次,以发热发烫为度。
②提耳尖: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适量提拉耳尖;大拇指和食指顺势对耳尖进行按摩,以微微发热为度。
③摩耳轮:拇指位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握住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再往上提揪,以耳部发热为止。
运动养生注意事项
冬至后应注意运动不可过多,适当减少运动量,要在动中求静,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冬至时可常做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养生运动。
SpiritualHealthPreservation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尽量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合理用脑,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时刻保持快乐和平和心态,振奋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的乐趣,消除冬季的烦闷。
HELLOWINTERSOLSTICE
1.王志华,李彦知,杨建宇.杨建宇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赏析(廿四)——冬至养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4):91-92.
2.邓沂.冬至大如年,养生不可缺[J].中医健康养生,2017(12):29-30.
3.谭一尘.二十四节气与食疗—冬至进补食谱[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8(12):52-54.
4.朱瑜琪.冷、冻、疼?冬至时令养生记3招[J].大众健康,2019,12(414):72-73.
作者:何文娟
校对:魏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