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千张图像里揪病灶,他们是临床医生的“千里眼”
如果没有这群“侦察兵”,从复杂的数字化图像信息中揪出病灶,18岁的杨姑娘,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已患有罕见病;如果耽误治疗,她的一生都要忍受无尽的折磨。
18岁杨姑娘,从月经初潮开始,就一直饱受痛经的困扰。小时候家人根本没在意,以为是青春期月经不调的正常反应,可近年来,小杨反复出现小腹疼痛和发烧的情况。
他们辗转成都市多家医院带小杨看病,大多数医院都把小杨的病诊断为痛经、盆腔炎,一般只是对症下药,病情有所缓解便作罢。
可是最近,小杨下腹疼痛加重,竟然发起高烧,体温最高达41摄氏度。家人将小杨送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急诊,在急诊CT中,显示盆腔脓肿伴急性腹膜炎,子宫形态异常。
子宫形态异常意味着什么?需要怎么制定下一步诊疗方案?小杨曾经的就医经历,说明了
她的病情并不简单,妇科医生需要一双更为精确的“眼睛”。
“侦察兵”神眼揪出症结
妇科医生联系了影像医学科主任陈光文医生,他迅速对急诊CT片进行了判读:“我分析她可能患有罕见的泌尿生殖系统发育畸形,并由此继发感染导致右侧输卵管积脓及急性盆腔腹膜炎,但根据现在她的情况,CT对妇科疾诊断价值有限了,需要进一步做核磁共振的检查!”
【小常识】在医学的发展中,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影像学技术的诞生与临床应用,医学影像学已为临床学科提供了形式多样的“透视眼”。以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X光片、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来举例,X光利用了X射线对人体组织的穿透性从而得到影像,广泛用于四肢骨骼、胸部和颈椎腰椎等多种组织的检查。X光技术价格低廉、检查快速,在诸如需要快速判断是否发生了骨折的场合成为了医生们的首选。但X光相对于CT成像提供的信息有限,在某些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局限性。
和X线摄片、CT不一样的是,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软组织成像方面有着特别的优势,对脑、甲状腺、肝、胆等实质器官以及心脏和大血管有绝佳的诊断功能。三者相比,没有哪种检查方法更好,各有各的作用,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医生会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或组合,帮助判断病情。
为了进一步确诊小杨的病因,放射科以特殊疾病绿色通道的方式,快速为小杨预约排期,并使用了龙潭院区最新购入的3.0T核磁共振仪进行检查。
据了解,3.0T核磁共振一次成像可以生成多个序列共计数千幅图像,好比将我们人体从不同方位切割成数千张薄片,每张图片都可以精确到亚毫米级别。陈光文医生手握数千张精确成像的片子,再一次对小杨的病灶进行了分析比对。
核磁结果印证了陈光文医生之前对急诊CT的诊断,小杨的确患有一种罕见的生殖系统畸形——阴道斜隔综合征。
“指路明灯”
它是治疗方案的导航
据陈光文介绍,阴道斜隔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这病在青春期前隐匿极深,非常难诊断。这时,医学影像就能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制定下一步方案。“这种时候,医学影像科便成为治疗方案的‘导航’,帮助医生在凶险万分的疾病中杀出一条血路。”陈光文说。
根据影像学诊断结果和陈光文医生的判断,妇科医生迅速为小杨制定了相应手术方案并尽早手术,将小杨的先天畸形切除,从而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根除顽疾。当手术室里,监视器上完整显现小杨的患处时,医护人员惊奇地发现,术中所见与影像学描述完全吻合,不差分毫!
之后的手术非常顺利,医学影像成功帮助小杨化险为夷,一周后她便顺利出院,彻底告别持续六年“难以启齿”的痛苦。“如果没有这次彻彻底底的大检查,我还不知道要被误诊多久!”出院时,小杨由衷地感叹。
1.5的裸眼视力已经足够好,但在看病灶时是完全不够用的,精准医疗,影像先行。
作为临床科室的“坚强的后盾”,也是临床医生的“眼睛”,这个医技医辅科室同样至关重要。他们就是一群“侦察兵”,既要发现问题,又要从发现的各种问题中辨别真伪,为了临床的“作战部队”,提供最准确和有效的信息。
今天,小康妹儿就带你走进医学影像科,盘点这个科室的独到之处。
———————“探科”分界线—————
【科室名片】
百年历史传承,先进影像设备
科室每年为60万人次提供影像诊疗
医学影像科始创于1924年,是成都地区最早引进X光机的医院,1992年成立CT室,2003年成立MRI室,为成都市重点学科。目前,科室特色技术包括冠脉成像,缺血性脑卒中“一站式”CT检查、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心脏MRI等新技术,前年诊疗量60万人次,成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硬核技术】
血管壁成像,肿瘤生物学行为评估
挑战曾经的“不可能”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医学影像的发展,那一定是“科技改变命运”。
硬件作为医学影像科实力的第一展现,对医学影像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市二医院不断完善医学影像检测设备,现科室拥有学科设备为CT9台,其中1台双源CT和1台256排CT;4台MRI(3.0T3台),9台DR,数字胃肠机1台,1台乳腺机,跻身国内领先水平。
设备的更新让临床医学有了更清晰的视野,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检测与肿瘤病灶评估优势最为突出。
1.心脑血管疾病检测
“平时我们看到的1.5T、3.0T……指的是核磁共振仪器的磁场强度。这其实有点类似于汽车的排量。”陈光文告诉小康妹儿,磁场强度越高,能获得的图像也就越丰富。
以前的CT仅能对血管腔进行成像,而如今医院的最新配置的3.0T高端核磁共振仪,可以对血管壁进行成像。“这对挽救心脑血管患者,尤其是脑梗患者的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光文表示。血管壁能成像情况意味着治疗不再是“亡羊补牢”,医生可以时刻检测患者的血管壁健康状况,预判将来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一旦发现血管壁出现斑块且斑块易损,便可及时进行干预。
“目前只有3.0T的核磁共振能够做到,而我们医院已具备此能力,并常规开展此项检查。”陈光文表示。
2.肿瘤病灶评估
“如今的CT与磁共振已经不局限于评估肿瘤形态与结构,而是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陈光文说。
以前的CT检查,只能看清肿瘤的大小,但事实上,很多肿瘤的恶性情况并不与其大小相关。“就像我们人一样,有的人个子高却温温柔柔的,有的人个子小却凶得很。”陈光文解释道。此时,如果能了解肿瘤的内部情况,便能更好地对其恶性情况进行判定。
增强CT与增强核磁的作用就在于此。据介绍,增强CT与增强核磁能够检测肿瘤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宏观变化和内部微环境变化。当患者进行一段时间治疗后,可通过这些动态变化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是否发生改变。
“如果增强CT、增强核磁的结果表明肿瘤恶性程度在降低,即使肿瘤大小无变化,那么证明之前的治疗是有效的。”陈光文表示,临床医生可以据此调整治疗方案。“这时,医学影像就成为了治疗的导航,成为指导临床管理的有效方法。”
除此之外,医学检验科的高端设备还有效加快了成像的速度,目前,科室已能够“一站式”进行大面积的血管检查,避免患者因重复检查造成损伤。
【特色服务】
随到随检,精准预约
绿色通道最快20分钟拿报告
“为了减少患者的排队时间,我们建立了完善的预约制度。”陈光文介绍。在市二医院医学影像科门口,迎面而来便是科室巨大的登记台。陈光文说,医学影像科登记台和市二医院微信公众号,患者都可以进行预约。
“目前,预约已经可以精确到分钟。预约单上写着12:30拍CT,你就可以12:30再来,不用再排队等候。”陈光文表示。
不仅如此,市二医院医学影像科还能做到当天检查当天发报告,真正做到为患者节约时间。
对于危急重症患者,尤其是脑卒中患者,科室开辟绿色通道。据了解,目前针对脑卒中患者,科室可以在20分钟内完成检测并出具报告,帮助患者跑赢“黄金抢救时间”。
———————“探科”有话说—————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全力推进学科建设,全院所有科室实现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专(学)科全覆盖。目前已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省级医学重点(学)专科9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33个,实现学科集群化发展。
科室现有医务人员97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护师16人、中级职称30人,在临床、教学及科研水平处于成都市先进水平。
要选择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可关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服务号”或者在微信搜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小程序。
来源: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上一篇: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