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被钢针贯穿身体,从入院到成功手术仅3小时……急救创伤的“惠州模式”是如何炼成的?
救护车呼啸奔来又迅疾出发
医护人员步履匆忙却井井有条
……
从午夜到清晨
从日出到日暮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
急救创伤中心全年无休、时时在线
尽职尽责守护着全市人民的安康
在这里,一场场生死时速随时上演,一个个生命奇迹不断创造。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救创伤中心就是战场的最前线,这支先头部队以12分的担当时刻待命、分秒必争,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将危险化为安全,与死神赛跑,同生命竞赛。
登上《医学参考报》头版头条、死亡率远低于国际标准、在严重创伤急救技术领域连续首创多个惠州第一……从建院起,市一院就将急救创伤工作作为医院的重点发展方向,急救创伤中心不断创新,吸收国内外先进救治经验,成功创造出了“惠州模式”,让无数患者赢得二次生命。
“请注意!请注意!10分钟后有一名严重创伤患者到院,请创伤团队做好抢救准备!”凌晨2点,一阵急促的警铃响起,转诊微信群和市一院智能急救平台也同步发出预警。这是一位被工厂内吊梁意外掉下砸中的工人,院前已经出现创伤失血性休克,情况十分危重。如果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接力就此展开。在极短时间内,急救创伤中心医疗队伍迅速到位,智能急救平台将患者的药品使用情况、生命体征数据等相关情况悉数同步至抢救单元,创伤医护人员做好准备等待患者。急救创伤中心立即按照规范,开展全流程一体化救治,在严重创伤时间窗内让患者得到了快速且高效的救治,仅两个星期患者便康复出院。
这样的案例在市一院急救创伤中心不胜枚举。从“患者等医生”到“医生等患者”的背后,是市一院副院长、急救创伤中心主任李王安在急诊救治的现实困境中,带领团队杀出的一条血路。
市一院急救创伤中心急诊救治实现“医生等患者”模式。
院前院内信息衔接不畅、会诊后滞留急诊、围手术期耗时长……这些都是急救创伤救治中普遍存在的难题。与创伤急救领域全球排名前四的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医院建立创伤国际合作,市一院借鉴他山之石,结合国内创伤救治现实,创新建立了院前-院内衔接机制、创伤预警呼叫标准、智能急救平台,构建了“信息跑在患者前、医生等在患者前”的优质创伤救治模式,提升严重创伤一体化救治能力。
市一院还在惠州市率先设置独立的院前救治团队,在救护车上配备常见应急救治的所有设备。当遇到紧急求助情况时,市一院智能急救平台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院前救治团队立即集合出车救治。到达事发现场后,团队立即作出判断,并与院内救治团队通过智能救治平台互通信息,在救护车上所做的救治动作、测量的相关数据都将通过车载WIFI及时同步至智慧系统,以便院内团队提前作好准备,实现信息和救治的互通有无。实现了“上车即入院”,为患者开启一条智慧急救通道。
在院内,全新的创伤救治流程已经规范。但是,想要更有效地给予创伤患者治疗,有赖于第一现场的救治和信息的及时互通。如何带领区域内的创伤救治团队共同成长,快速让患者享有优质救治服务?市一院摸索出了一套“黄金法则”。
为促使基层医院与急救创伤中心快速完成信息互换,市一院搭建了数十个创伤转诊微信群,“如果患者需要转运,基层医生可以在群里提前告知患者详细情况,市一院急救创伤团队能第一时间启动创伤救治团队及资源,保障严重创伤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更好地降低严重创伤致死率、致残率。”在李王安的手机里,可以看到无数个微信群,为了确保信息无遗漏,医院还特别设置了专人24小时在线值守,确保一旦有患者转运信息或是求助信息,能迅速给予有效反馈,并及时给予基层医护人员远程技术指导。
在急救创伤中心楼顶,还有一个24小时直升机停机坪,连接着一部可以直达抢救室的电梯,这是为患者打通的另一条生命通道。至此,市一院急救创伤中心独具特色的陆空立体救援体系初步形成,“惠州模式”由此诞生并得到广泛传播。
市一院2号楼设置直升机停机坪,为患者打通空中生命通道。
在F1赛场上,维修站的分工合作堪称经典,每一次赛车进站,22位工作人员明确分工,以极速、精确完成每一项动作,帮助车手以及车队赢得比赛。
在市一院急诊创伤中心,一次次的生死救援如同一场场F1赛事,需要多位医护人员乃至多学科分工协作,在分秒必争的同时,还要配合默契。每一位危重患者到来,都是一次与死神的竞速,唯有优质救治服务才是赢的关键。
“以前创伤救治的资源分散在各个专科,轻重缓急难判断,应急处突能力有限,且协作间存在盲区,严重削弱了诊疗的效能。”李王安介绍,自2016年急救创伤中心正式启动建设以来,医院整合了人才、设备、物资、流程等各类医疗资源,可以集中管理和高效利用,形成以急诊外科为核心科室的创伤救治体系,打通以往创伤救治工作的流程“梗阻”,让患者享受到“院前创伤急救、院内创伤复苏、重症创伤监护”全流程一站式救治服务。目前,市一院急救创伤中心主要由急诊创伤复苏团队、重症管理团队、外伤手术团队组成。各团队之间优势互补,同时通过技能同质化培训,打造团队救治的共同语言,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综合救治水平。
对危及生命的多发伤患者而言,及时就医、诊断治疗,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
一位被钢针贯穿身体的患者,从入院到手术拔出钢针仅3小时;创伤性脑疝患者从进入急诊到手术开始(DtoO)的平均时间为100分钟,最快仅84分钟……先进的医疗设备、精湛的临床技术、密切协作的医护团队,是市一院急救创伤中心的强大支撑,有力保证了患者的救治质量。
市一院以急救创伤中心为核心建立的多学科合作团队,打破以往急救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科室各自为战”的局面,不仅有利于提高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综合救治能力,同时综合医院的创新能力和多学科交叉优势也得以显现,帮助患者跑赢时间的同时,也赢得与生命的竞赛。
为进一步提升抢救效率,市一院急救创伤中心还自主研发智能创伤管理(ITM)系统,明确了各环节救治目标和时间节点,规范了创伤救治中院前、院内诊治流程和关键技术,系统根据时间设置和实时生命体征变化智能作出决策提醒,避免因抢救忙乱而延误实施关键操作,把每一个创伤患者的评估和治疗变成一种有计划、有逻辑的习惯性程序。这一套理论得到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大力报道。
如今,市一院急救创伤中心年平均接诊创伤患者4.5万人次,2017-2021年期间,共接诊1727名ISS≥16分的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率仅6.66%,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22年上半年更是下降至3.52%,在严重创伤急救技术领域连续首创多个惠州第一。
11月初,一名惠州本地医院急诊科护士在紧急情况下越过护栏救人的视频被广泛传播,及时、规范的创伤救治手法为车祸患者赢得了时间,也获得了众人的交口称赞。这正是李王安最想要见到的情景:“让人人享有优质创伤救治服务!”在市一院急救创伤中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这个团队的一致目标。
为此,他们通过培训、赛事一次次传达正确的救治方式;他们建立微信群,一次次远程指导基层医护、交警救治伤员;他们将团队的救治“秘诀”悉数公开,一次次接待慕名前来学习的医护。
创新性建设全市首个功能齐全的创伤复苏单元,改进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流程;自主研发智能创伤管理(ITM)系统,形成了以急诊外科为核心的创伤救治体系;构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损伤控制手术-重症创伤管理-创伤康复”一体化模式,严重创伤救治数量、质量达国内领先水平;《完善创伤急救体系,助力健康湾区建设》获评2020年度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提升科室团队类典型案例,并在人民网上发布展示,研究成果“依托智慧医疗平台构建院前院内严重创伤一体化救治体系”荣获首届惠州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自2016年成立至今,急救创伤中心获得累累硕果,但在盛名之下,他们始终脚踏实地,促使自己不断攀越高峰,将经验和技术共享给更多人,时刻惦记着让更多基层医护人员能给予患者及时、安全、规范、高效的救治技术。如今,团队共有9名医生通过美国外科学院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培训考核,2名护士通过ATCN培训考核。
“急救创伤中心发展模式可借鉴、可复制!”这是行业内给予市一院急救创伤中心的高度评价。其引领的创伤救治“惠州模式”不仅在惠州广泛传播,更得到了多省市医院的认可和学习,迄今已有37家医院来函来访,其中有17家三甲医院,覆盖5个省份及广东省13个地级市,起到“省级创伤中心示范基地”作用。
2018年5月,成为广东第四家中国创伤救治联盟签约单位;2019年1月,牵头成立惠州市创伤中心联盟(全国第三个);搭建“公众-基层-高级”三级创伤培训体系;录制面向全市的初级创伤急救、高级创伤救治教学视频;承办惠州市创伤急救技能大赛……在共同提升的道路上,市一院急救创伤中心大步向前,累计培训专业创伤团队52支,基层医务人员超1622人次,30次深入罗浮山、红花湖和西湖等景区培训工作人员和游客,深入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约100次普及创伤急救知识及技能,累计培训市民超过15000人次。
现在,在李王安的手机里,仍然保留着各个培训微信群,经常可以看到大家将自己的救治动作、紧急处理手法发送至群内,李王安以及相关医生会及时查阅这份“作业”,并给予鼓励以及改进建议。惠城、仲恺、惠阳、大亚湾、龙门、惠东、博罗,培训的辐射范围已经覆盖惠州市各县区医疗单位。通过对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创伤急救技能培训,规范救治流程,有效提升辖区范围内创伤急救的水平和能力。
2022年11月上旬,惠州市第三届创伤急救技能大赛举行,14支队伍现场“比武”共竞急救技能,最终市一院赢得了高级组团体赛冠军。这场赛事也是市一院急救创伤中心想要让人人享有优质救治服务的举措之一。
“让严重创伤患者得到及时、安全、规范、高效地救治,是我们的核心使命。”对此,李王安坚定不移,也正是因为担负着这一使命,促使他带领团队在急救创伤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始终致力于将创伤管理模式建设成为广东的样板、全国的标杆。
一个进步社会的理想急救体系里,应该是一旦有急危重症患者,不论何人何时何地,都能得到恰当、高效率的救治,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城市急救体系建设的终极规划目标。这是市一院急救创伤中心清晰勾勒出来的理想急救体系,并由此滋生了诸多规划与愿景。
在市一院,创伤数据库已经建设完成,急救创伤中心还希望牵头建设起全市创伤数据库,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通报,帮助医护人员持续改进救治质量。李王安表示,希望未来能搭建起“惠州市创伤救治地图”平台,收录有较强创伤救治能力的医院,以便创伤事件发生后,交警及伤者能第一时间寻找最近的、有创伤救治能力的医院,为患者赢得更多时间和更优质的救治服务。
让高质量创伤救治可见可及可持续!相信未来的某一天,全市急诊急救能力能同质化提升,从而实现“健康惠州”“健康湾区”的目标,实现人人享有优质创伤救治服务的梦想。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创伤中心于2016年3月全面启动建设,经过与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医院3年的创伤国际合作,创新性建设全市首个功能齐全的创伤复苏单元、改进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流程、自主研发智能创伤管理(ITM)系统,形成了以急诊外科为核心的创伤救治体系,构建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损伤控制手术-重症创伤管理-创伤康复”的一体化模式。医院于2020年12月成立急诊创伤外科规范院内严重创伤收治。创伤中心年平均接诊创伤病人4.5万人次,2017~2021年四年时间里,共接诊1727名ISS≥16分的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率仅6.66%,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22年上半年更是下降至3.52%;在严重创伤急救技术领域连续拿下多个惠州第一。
医院于2018年5月加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2019年1月牵头成立省内首个市级创伤中心联盟并成为执行主席单位,搭建省内首个市级“公众-基层-高级”三级创伤培训体系,累计培训公众超过15000人次、培训基层医护人员15场次共1622人次、为市内外各级医院培训52支专业创伤救治团队,并于2020年、2021年相继主办全市创伤急救技能大赛以巩固培训成果。近4年,先后有34家医院来函来访,并累计接收9家医院共122人次进修,起到省级创伤中心建设示范引领作用。市一院创伤中心建设案例《完善创伤急救体系,助力健康湾区建设》获评2020年度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提升科室团队类典型案例,并在人民网上发布展示。在2021年惠州市医学会组织的首届市医学科技奖评审中,该院创伤中心的作品“依托智慧医疗平台构建院前院内严重创伤一体化救治体系”荣获一等奖。
来源|惠州日报、惠州大健康
审核|王运广
编辑|郑海燕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图片
获取更多相关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