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奇怪”的“肠癌”,竟然是子宫内膜异位
近日,我院腹部肿瘤内科高炜主诊组成功诊断一例罕见的直肠壁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为患者解除焦虑和痛苦。目前患者已顺利转诊妇科,行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专科治疗。
患者自觉排便费力3个月余,在当地治疗无改善,且在外院连续两次查肠镜,均描述为“距肛门15cm,见肠道环壁生长肿物”,考虑“肠癌”。可是两次肠镜下活检均未见肿瘤组织。患者慕名转诊我院部肿瘤内科高炜博士主诊组。
高炜博士主诊组针对患者病情进行讨论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并体检后,高炜博士认为患者的肠道内肿物生长方式类似肠癌,但是肠道黏膜面光整,结合两次黏膜活检,未见肿瘤组织,甚至没有癌前病变,考虑黏膜下浸润性病变可能。
在内镜室陈素玉博士行超声肠镜引导下深部精准活检,超声肠镜见:
距肛门15cm可见一1.8x2.0cm弧形隆起,表面毛糙,质硬,形成肠腔偏心性狭窄,超声示病灶处肠壁层次破坏,呈低回声改变。
精准活检后病理报告显示为(直乙交界)黏膜内见少量间质细胞及子宫内膜样腺体,结合免疫组化符合子宫内膜异位。
结合胸腹CT扫描和血肿瘤标志物检查,排除其他肿瘤性病变可能,诊断为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随后,患者顺利转诊妇科。
高炜博士介绍,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在已知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的构成比估计为3%-10%。根据病灶在肠内的位置,可分为浆膜浅表型与肌层/黏膜深部浸润型,后者位于深部,表面覆盖正常黏膜,可能导致反复内镜活检阴性。但是肠内异位的子宫内膜多呈灶性生长,与典型的肠癌环壁生长的特点,易于鉴别。理论上,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可出现鲜血、黑便、肠梗阻症状甚至肠套叠。通过询问病史,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有助于诊断。但是该患者异位的子宫内膜为黏膜深部浸润型,且表现为类似肠癌的环肠壁生长的形态,加上症状不典型,没有发现症状与月经周期的关系,因此,需要超声肠镜引导下深部活检,取病理,才能精准诊断。
供稿|付欢高炜
编排|林夕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