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专家回应,孕产妇、儿童应如何做好健康防护?居家该备什么药?
为切实维护母婴安全,最大程度保护孕产妇和儿童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1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确保孕产妇、儿童急诊急救绿色通道畅通。
国家卫健委官网截图
“新十条”出台后,面对各种政策的放开,人们心里还是不太安,走在街上仿佛看谁,都是“羊”。伴随着焦虑、彷徨,我们该如何防“阳”,特别是家里的两类弱势人群——大宝(孕妇)、小宝(孩子),他们在新冠面前,到底怎样做,才是正确又安全的。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各路专家大牛们的权威回应,一一解答孕产妇、儿童如何做好健康防护?居家该备什么药?
孕产妇篇
1.与普通人群相比,孕产妇是否更易感染新冠病毒?孕产妇感染新冠后是否会更严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乔杰介绍,在总体人群表现上,孕产妇与普通人群感染新冠可能有如下相似点:
●孕产妇奥密克戎感染率和普通人群接近;
●出现症状的表现类型也和普通人群接近,如咽干、咳嗽、流鼻涕、浑身酸痛、发烧等。
总体而言,与普通人群相比,感染没有给孕产妇的健康带来更多影响。
2.哪些孕产妇要格外注意?
乔杰表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孕产妇要加强自我保护;有妊娠计划的女性最好在孕前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增强自身免疫力。尽量调整好身体状态再怀孕。
孕产妇还要做到以下关键点:
●出门、在公共场所戴口罩,到医院就诊时戴N95口罩,少去人员聚集场所;
●居家或在办公室时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外出回来勤洗手。
3.如遇封闭隔离,孕产妇无法按时就诊,该如何处理?
乔杰表示,孕产妇一定要留好自己产检所在助产机构的电话,如遇封闭隔离无法按时就诊,不要着急焦虑,要及时和自己的助产机构联系。
就诊属常规体检的,可以更改时间;如属紧急就诊,及时与社区沟通,通过特殊通道就诊。
儿童篇
1.孩子应当接种几针疫苗?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表示,我国已为3到17岁的儿童提供了疫苗接种,但目前是基础免疫,加强针的接种还未出台方案。
2.正值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孩子发烧、咳嗽是否需要去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表示,秋冬季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发烧和咳嗽是儿童呼吸道疾病常见症状。
●孩子生病后如果精神状态稳定,家长做对症处理、在家观察病情即可。
●如果连续发热超过三天、持续高热、频繁咳嗽或呕吐,甚至出现包块、频繁腹泻、脓血便、尿量减少、呼吸增快、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情况,家长应带孩子及时就医。
3.儿童新冠发病7日图,遇到高热惊厥做好四步
备药篇
1.囤药不可取
董亚峰(中国中医药继续教育智库海外特聘专家):
“囤”不可取,“备”是必要的。常备一些药品在秋冬季节是必要的,但不建议家里过多存药。
李侗曾(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
药物有保质期,采购药物也不宜过量。健康家庭按照每人服用1至2次的量准备即可,用完再去药店买。如果出现相对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一次购买5至7天的量较为合适。
2.备药重点
刘辉国(武汉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
药物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压制症状,在出现症状的初期,应尽快进行对症治疗。
备药“划重点”——对症备药。
3.备药种类
●基础病用药:新冠感染可能导致慢性病、基础疾病的病情加重,如患有心脏疾病的老人可能出现心绞痛,血糖平时就控制不好的老人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因此,患有基础疾病的人日常一定要规律用药,控制好病情,家中要储备一个月左右的基础病用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粤平)
●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连花清瘟颗粒、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藿香正气胶囊、小柴胡汤颗粒。注意不要叠加,只选一种,以免出现药物过量风险。(李侗曾)
●退烧药: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李粤平)
●止咳药:复方鲜竹沥液、宣肺败毒颗粒、急支糖浆。(李侗曾)
●止痰药:复方甘草片、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李侗曾)
●流鼻涕:扑尔敏、氯雷他定、西替利秦、布地奈德喷鼻。(李侗曾)
●咽痛咽干:华素片、西瓜霜含片等。(李侗曾)
当前防护注意事项篇
1.普通人群——
做到勤洗手、外出时戴好口罩、常通风、不聚集。均衡营养,适当休息,合理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2.慢性基础疾病患者——
按照医嘱坚持用药。遇气温骤降等恶劣天气时,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
如果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不适,做好健康监测。重症高风险人群出现持续高烧不退、呼吸困难等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疾病加重。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疫情期间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疫情权威信息、国内疫情动态和各地疫情风险等级变化,不信谣、不传谣,始终保持警惕、严密防范,支持配合防控措施。
综合自:人民网、人民网科普、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北京新闻广播
欢迎关注更多妇幼健康科普知识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