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冻脚冻、流鼻涕?泡上一杯防寒养生茶,暖粒粒!
今天气温低至10℃以下
网友纷纷表示:
这哪里是降温
明明是速冻!
寒潮来袭
防寒防冻很重要
这份防寒指南收好
一起暖粒粒“过冬”
寒潮要护好5个部位
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寒冷时,如果只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体热会迅速从头部散去。冬天在室外戴一顶薄帽子也有助于防寒。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而且脖子本身就很娇贵,如果再有慢性劳损的底子,一旦受寒,便可能引发血管的收缩和颈部肌肉痉挛、神经水肿,诱发颈椎病或让原有的颈椎病雪上加霜。
让脖子不受寒,最简单的就是围条围巾或者穿高领衫等,保护好脖颈不露在外面,以免寒气入侵。
腰是人的“一把手”。除了衣着保暖外,也可通过按摩疏解受凉带来的不适。双手快速揉搓,把手掌搓热后捂在后腰上,温暖腰肾,同时双手转圈按揉。
气温骤降,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
足浴要做到三点:
第一是温度,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
第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
第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
寒潮天气防好5种病
寒潮天气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受寒潮影响最易发作。
支招:
注意防寒保暖。
出行应佩戴口罩防尘。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净化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寒潮来袭气温骤降,长时间从事户外活动的人群手上容易长出冻疮或出现皱裂。
支招:
做好保暖,外出时戴好手套。
长时间户外工作后,如果手已经冷了,不要急着泡热水。
如果已经生了冻疮,可涂抹一些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进行治疗。
寒潮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主要是脑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寒冷的刺激,血管收缩,动脉平均压力升高,心肌需氧指数也相应增高,心肌缺氧现象加重。
支招: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都要注意坚持服药,切不可自行随意停药。
注意保暖,尤其要注意头部、背部、胸部和腿部的保暖。
注意清淡饮食,多喝水。
冷空气的刺激下,胃肠道易痉挛、疼痛、功能失调表现有腹痛、腹泻、呕吐、排便异常等。
支招:
注意防寒保暖。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
注意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要勤洗手、勤漱口。
寒潮养生有妙招!
喝点黄芪防风防感茶
黄芪防风防感茶具有益气祛风防感作用,适用于体质薄弱、易于感风受寒感冒者。
材料:黄芪30克、防风10克、鲜生姜5克
做法:洗净晾干,用滚开水浸泡30分钟,分次当茶饮用。注意每个人体质不同,具体可咨询医生。
关节不适试试热盐敷
降温天气很多人会出现关节不适、酸胀等,可以用盐热敷来缓解,能起到消炎、消肿、祛风散寒止痛、消除疲劳等作用。
做法:食用盐200-300克用铁锅炒热,放入缝制好的沙袋中,在局部关节或是肌肉处热敷。
吃一点辛味食物防寒
有些人一受风寒就容易肚子痛,拉肚子,是由于肠胃虚寒造成的。
从中医上来说,胡椒味辛辣芳香、性热,除可去腥增香外,还有除寒气、消积食的效用。胡椒粉分为黑和白两种,一般来说,黑胡椒调味作用稍好,白胡椒药用价值更高。
做法:将白胡椒与红糖水煮开后趁热喝下,就能缓解受寒肚子痛、拉肚子的情况。
平时吃凉拌菜,也可以加点白胡椒面,可以去凉防寒。
吃点蒸梨防寒又润肺
冬季寒冷干燥,再加上有雾霾,很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作。蒸梨对于润肺止咳有不错的疗效。
做法:将梨去皮挖核后切成块,放在蒸碗中,再加入少量百合与冰糖(根据自己对甜味的需求酌量),加些生水,入锅蒸煮即可,以梨块用筷子一戳就透为度。
一般早晚一次,连料带汤一起吃,效果很好。
如果咳得厉害,还可往里边加些橘皮丝,效果就更好了。
驱寒散寒喝点紫苏茶
紫苏叶又叫苏叶,主要作用就是解表、散寒、理气、和营。
紫苏茶适合着凉感冒、浑身发紧发冷、流清鼻涕、打喷嚏等症状,一口气喝下去就会觉得浑身暖呼呼。
做法:在杯子里放上15克紫苏叶,用开水泡上几分钟,或者在锅里用沸水煮上2~3分钟(时间不宜久,以防有效成分被挥发掉)。
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
中医特色疗法来调理身体
南医三九天灸帮你“一贴”驱寒
南医冬灸所采用的中药主打补充阳气、温散寒邪,通过调整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调节免疫、神经、内分泌、氧化应激等来改善集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
详情戳:名医义诊+养生礼包大派送!南医三九天灸帮你“一贴”驱寒
如
果感冒症状持续不缓解
请及时就诊
在专业医生指导下
科学用药!
精彩推荐
一家三代都在这出生!当人生初见,遇上新南医
投票助“小画家”出道!00后眼中的新南医,很特别!
名医义诊+养生礼包大派送!南医三九天灸帮你“一贴”驱寒
医疗新动态,持续关注不掉队!
来源|健康时报、央视新闻
责编丨梁筠仪
声明:
1.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原创图文,请在后台联系小编处理;
2.除标注原创的图文外,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因来源不详,而无法标记来源和署名的,版权仍归原作者;
3.凡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侵害到相关著作权所有人,或原作者不希望转载,请及时联系,联系邮箱:nhyyxc@126.com,我们将予以删除。
4.本文仅为医学科普,不作商业宣传。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知道
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