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科开展间歇导尿技术 赢得患者赞誉
间歇性导尿术(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IC)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协助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空膀胱最安全的首选措施,是协助膀胱排空的金标准。间歇性导尿术适用于神经源性或非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膀胱逼尿肌活动低下或收缩力减弱的患者、或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被控制后存在排空障碍的患者、部分膀胱梗阻和膀胱排空不完全患者的治疗以及诊断性检查。相比留置导尿,间歇性导尿可降低泌尿系感染率,减少尿路结石的发生率,促进逼尿肌反射的早期恢复,避免膀胱挛缩,减少阴茎阴囊并发症,减轻自主神经反射障碍。
儋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20年开展间歇性导尿技术以来,已帮助数名患者拔除留置尿管,恢复自主排尿,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案例1:患者贺**,因腰脊髓受压腰部及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留置尿管3月余,于2022年5月8日收入康复医学科,主要诉求为希望采取措施拔除尿管,恢复自主排尿。住院期间经膀胱管理、间歇导尿,治疗1周后彻底拔除尿管,恢复自主排尿。
案例2:患者王**,因脊髓损伤四肢运动障碍排尿功能障碍,留置尿管2月余,于2022年8月12日收入中医科,为进一步康复治疗,恢复自主排尿,拔出导管,患者于2022年8月20日转入康复医学科。入科后给予膀胱管理、间歇导尿,康复治疗3天后患者恢复尿意,自主排尿量逐渐增多,治疗9天后患者彻底脱离尿管,自主排尿,患者满意出院。
案例3:2022年10月24日,康复科病房收入一名52岁男性患者刘**,因脊髓圆锥及马尾神经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直肠留置尿管1月余入院,患者拔除尿管,自主排尿、排便的想法非常迫切。经康复医学科医护团队共同评估、制定诊疗方案、经控制泌尿系感染后,给予患者间歇导尿护理技术,定时排便,做好肛周护理,经1周治疗,患者恢复便意及尿意,可自主控制排便;治疗18天后患者所需间歇导尿次数逐渐减少,自主排尿量逐渐增多。护士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清洁导尿培训,出院时根据患者的饮水情况及膀胱残余尿量情况为患者制定出院饮水计划,按计划进行间歇导尿。患者及家属非常感激,为康复医学科医护人员送上锦旗,表示感谢。患者出院3天,电话回访:主诉自主排尿量较在院时增多;出院17天电话回访:主诉脱离尿管,自主排尿。
研究显示,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有:脊髓病变、脑血管意外、椎间盘疾病、椎管狭窄、糖尿病、脊柱手术、根治性盆腔手术等。患者常无法自行排出尿液,需要插入导尿管帮助导出尿液,临床上多采取留置导尿的方法。留置导尿的机械性刺激破坏了膀胱尿道的无菌状态,可引起尿道周围炎、膀胱结石,严重者可形成尿道周围脓肿、阴茎脓肿、尿瘘,出现慢性膀胱挛缩。间歇性导尿术每隔4-6小时进行导尿一次,膀胱排空后即将尿管拔出,可以大大减少长期留置尿管引起的泌尿系并发症,且可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及自主排尿恢复。
在进行间歇性导尿前1-2天,康复医学科护士会发放给患者科室制作的《饮水计划表》,教会患者按饮水计划饮水,24小时内均衡的在每一时间段内摄入水分,每天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开展间歇性导尿,指导患者按照规律进水和导尿,既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又能符合规律排尿的要求。
儋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从2020年1月开展此项护理技术至今,先后为18名患者开展了间歇导尿技术,其中15名患者出院前或出院后已彻底拔除尿管,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和医院的美誉度。
撰稿|羊春井(康复医学科)
责编|廖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