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队日记|他为聋哑夫妇采核酸
危急时刻显担当
危急时刻显担当
广药大附一海珠核酸采样突击队
广药大附一海珠核酸采样突击队
仍然在抗疫一线每日奋斗
仍然在抗疫一线每日奋斗
以下是前方发回的抗疫日记
以下是前方发回的抗疫日记
无需华丽的辞藻
无需华丽的辞藻
字里行间都是温暖感动
字里行间都是温暖感动
神经外科:贺龙双
他是神经外科的青年才俊,也是第一批方舱医院志愿报名的医生,但由于临出发前,加急做了2台急诊手术,其中包括一名实际年龄101岁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昏迷的奶奶,因而错过了方舱人员入舱前的岗前培训,而至心中遗憾。
在留守医院期间,除了每日繁忙的医务工作,贺龙双还利用空闲时间积极支援核酸采样任务。11月15日,在接到医院紧急组建抗疫支援突击队的第一时间,他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为这场疫情之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贺龙双说,在“突击队”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给一对聋哑人夫妇上门采核酸。起初他敲了好久的房门都不见应答,以为无人在家,后经居委了解到的特殊情况又折返回去,想办法通过让铁门的上下晃动来通知他们。当房门打开以后,他又用纸笔文字交流,告知其采核酸的流程及核酸码的相关信息,并保存了微信和电话号,以手机信息和手电筒的光作为彼此约定的信号。
康复科孙艳峰记采样突击队第一小组组长
——唐立东
我们的组长唐立东是手术台上的麻醉医生,分毫必究;是教学组里的幽默先生,分明必辩;更是采样突击队中的勇担队长,分秒必争。
他每每都是身先士卒,冲在第一个。每日清晨,都会看到他背着“百宝袋”,只要队员有需要,他无时无刻都能提供帮助和温暖。清点出队人数,与社区协商工作及人员调度,点对点的安排队员工作内容,记录日常点滴,挥洒书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在工作结束后,他早早在换衣区等待大家归来,细心的做好每个人的消杀,清理工作场地,登记送检采样标本,落实队员的核酸和安全,默默的为大家做好一切准备和善后工作,是最早到岗又最晚归的那个人。
最初我们负责龙眼园封控区的采样工作,唐立东组长主动领下了“阳楼”的采样工作。“阳楼”的居民采样是需要爬楼到每户家里单独采样的。湿滑、昏暗又狭窄的楼梯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行走,在最初爬楼梯的时候,我们想着一口气直接爬到顶楼7楼,再下来一层一层地做,当爬到五楼的时候,我感到呼吸困难,累到缺氧的状态,面屏上已经全是雾水,无法看清任何事物,唐立东组长边拉着我边鼓励我慢慢爬上去,后来我们更改了爬楼战略,改为从底层爬,爬一层采一层,这样完成接连几天的采样工作。他从不说苦累,却能见到他脱下防护服时,汗湿透的衣服和地上一滩包裹在防护服里的汗水。每当遇到居民家里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询问时,他都会耐心的给予解答和回应,看到居民不戴口罩或者聚集做核酸时,他也会主动上前贴心告知,宣教防疫知识。
11月的广州有时候烈日炎炎,有时候又阴雨绵绵,天气变化无常。有一次,在我们完成自身本职的工作任务情况下,恰好集合点的对面就是绿码的社会面核酸采样点,由社区医院的同事负责的。但唐立东队长见居民们排着长队在烈日下暴晒,又没有伞棚遮挡,于是主动前去与社区居委和采样工作人员建议,和同组搭档重新穿好防护服临时增加了采样点,分散人流,扫码采样,很快就完成了该区域的绿码居民采样工作。阴雨连连的时候,也主动的备好采样物资及遮雨雨棚,就近等待居民前来采样。
药学部:马灶亮
这一次突击队任务,大家踊跃报名,由于事情紧急,有些队友还在上着班就匆匆集合,有些刚下班在回家路上接到通知就急忙往医院赶的,有些是封控在海珠区的就地申请加入,有些是支援其他地区核酸采样的转来加入.......时间紧,任务急,但是参加核酸突击队的都能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加入,因为我们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队伍。
来到海珠区官洲街道这边支援,最常听到的是一句就是“什么时候可以解封?”居民们翘首以盼早日解封,回归正常的生活。居民们在家中隔离,心情和情绪多少有点影响,我们可以理解。其实我们也有同样的期望。有的同事希望解封后可以去逛逛公园,有的希望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有的希望可以正常上班.......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只能全力以赴,战胜疫情。
休息时聊天,才知道我们中有的是舍弃几个月大的小孩就过来支援,有的走了几公里路只为了加入队伍中来,有的家中老婆孕期一个人无人照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但这不能影响我们战胜疫情的决心。居民们居家受累,我们积极以对。疫情中不分你我,携手与共,共克困难,积极抗疫,才能早日解封。
来源:核酸采样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