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还动不动就出汗,咋调?
出汗本身是一种调节体温、散热的方式,是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图源:百度图片)
但是出汗过多,损伤人体津液,导致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则属于多汗症。多汗症是指机体出汗异常增多的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之一。
多汗症的种类
按病因划分
1
原发性多汗症病因不明,但发病率可达1%以上。
2
继发性多汗症常继发于某些特异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女性更年期、焦虑症、肿瘤等。
按范围划分
1
全身性多汗症表现为全身大面积出汗,多因系统性疾病引起如感染高热、内分泌疾病等。
2
局限性多汗症临床常见以腋部、手脚部位、头面部、外阴部为主,也有发生在身体一侧部位,如脑卒中后遗症的偏瘫侧多汗。
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压力、生活紧张等原因,多汗症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人们对于多汗症的关注逐渐增加。虽然多汗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没有直接严重的危害,但出汗多于常人,容易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影响。西医对于多汗症的病因病机尚未明确,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医对多汗症的认识
多汗症中医称为汗证。传统医学发挥“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对汗证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早在两千多年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汗的认识。其云:“汗者,精气也”;“阳加于阴谓之汗”。这些都为后世医家对汗证的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认为汗乃水谷精微所化生,有调和营卫、解表散邪、濡润肌肤之功,不可过泄。中医根据汗出的临床表现来认识汗证,临床以自汗、盗汗为常见。所谓自汗,即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天时时汗出,活动后加重;盗汗,即夜晚睡觉时出汗,醒来后汗出自止者。
(图源:百度图片)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汗证临床常见证型有气虚不固、脾胃虚损、心脾两虚、肝火炽盛等。经过历代医家探索和临床经验积累,发现汗证患者多以气虚为主,尤其以脾气虚、肺气虚为常见。这类型的汗证临床常表现为白天易出汗,活动后明显加重,汗出后怕风,受风后易感冒、头痛,汗出后易觉疲倦或心慌、气短等症。这是因为汗出伤津,汗出过多容易加重或造成患者体质虚弱,对外界环境致病因素抵抗力降低,故而导致身体诸多症状。
中医如何进行调治
(图源:百度图片)
我院中医专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研制了一款健脾敛汗膏,对上述气虚型汗证疗效颇佳。该款膏方以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两方加减而成,方中生黄芪、太子参、生白术益气健脾,防风、麻黄根敛肺固表止汗,浮小麦、糯稻根、山药益气升津退虚热而止汗,全方共达益气健脾,固表止汗之功,对汗证以肺脾气虚证为最佳。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其他疾病过程中伴见的汗证,需治疗原发病。汗证的预防调摄也很重要,平时要避风寒,及时擦汗,勤换内衣,保持清洁,防感冒。
健脾敛汗膏
【主要成分】麦芽、山楂、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山药、五指毛桃等。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固表止汗。
【适应范围】适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苍白或体虚易感风邪的人群。
【用法用量】每次1条匙开水冲服,每日2次,早晚各服1等。
【注意事项】感冒发热、急性感染期等暂停服用。
【禁忌】孕妇不宜服用,糖尿病慎服。
中医膏方为人们的养生保健提供了保障,但由于膏方属于中药制剂,养生亦需辨体质、辨病证。如市民对自身体质和症候不了解,建议首次用药可到我院找中医专家辨证后选择对症适宜的膏方。
中山市中医院编辑部
二审:刘卫红
三审:肖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