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心理学】新冠疫情下,应如何自我心理调适?点进来→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心理亚专科小组,为大家推出每周一期的
“学点心理学”小知识栏目
,帮助大家了解生活中的心理学,栏目暂定为期一年。
新冠疫情以来,肇庆人大部分时间过上了岁月静好的日子。但本周这波突如其来的疫情,有些凶猛,也让人措手不及。大家要么居家,与外界隔离,或支援在外,有家不能回,心内的焦虑抑郁难过可想而知。
那么,疫情之下,
我们应如何在心理上
渡过这一难关呢?
本期【学点心理学】栏目,
神经内科心理亚专科医生
为大家详细讲解!
疫情之下,我们总体的情绪是焦虑、担忧、害怕的。其实我们的不良情绪不是来源于新冠这件事,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我们担忧病例会不会继续增多?小区会不会被管控?自己或家人会不会被感染?生意还能不能做?
如何来解决我们的坏情绪呢?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做:
↓↓
1
●调整认知,接纳当下。新冠疫情是改变不了的事实,既来之,则安之。我们接纳它的存在,不必过度担忧新冠病毒,这会增加我们的内耗,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2
●保持日常的作息时间,吃个“好”早餐。由于居家隔离,我们可能会晚睡晚起,“手机控”可能刷一晚的手机,凌晨了才睡觉,第二天中午才起床。第二天肯定是头昏脑胀,因为我们的生物钟还没有调节过来,不允许我们这样子做。大家还是按时作息,一定要吃早餐。不吃早餐,会导致大脑的能量需求供应不上,脑子都觉得笨。这个时候,生活节奏慢了下来,可以慢慢吃,放上点音乐或听一下新闻,享受美味的早餐,开启美好的一天。
3
●运动吧。居家也可以做运动,而且,建议时间尽可能长一点,一次半小时以上,这样,可以促使我们的内啡肽分泌,而内啡肽,可以改善我们的情绪。
4
●看点纸质的书籍。我不知道上一次你触摸书本是什么时候,但此刻正合适。读书,让我们觉得时光慢了下来,与作者来一次手握手的心灵旅程,这是任何电影、手机无法给与的。
5
●和家人一起看个电影。独自观看,或者你有孤独的感觉,但与家人一起,可以分享喜悦,还可能会有思想的碰撞。
6
●晚上,来一个冥想吧。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正念吗?没错,正念冥想可以让焦虑的情绪即刻平静下来。打开喜马拉雅电台,选择一些α波音乐,找个靠背的椅子坐下,或躺上柔软的席梦思,闭上眼睛,关注呼吸,想象蓝天白云。
其次,
我们整理了一些
疫情期间的心理调节建议,
供大家参考。
Part.1
适度焦虑,不担心。
疫情有所反复,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情绪上的变化,这种焦虑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不用太担心。
Part.2
网络信息,少关注。
这段时间,很多朋友微信上的朋友圈上,或者是关注的自媒体上,会发布一些疫情相关的信息,有些信息是夸大的,我们有可能会被这些不明的信息所影响,导致更加的紧张焦虑。因此,建议大家尽量不去关注这些信息,只关注官方通报的信息。特别是少看一些基于法则推送的消息,一旦你看了负面新闻,那么它经常推送负面新闻给你,这样,你觉得怎么整个世界都是灰的。
Part.3
积极配合,少抱怨。
这段时间,可能您的自由会被相对限制,甚至被隔离,也可能会被要求多次核酸,而且做核酸还要排很长的队。这时候希望大家都能积极配合,为了您自己,您身边的人,还有这个国家。
Part.4
宽容理解,多感恩。
想想那些彻夜工作的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想想国家为我们所做的努力,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感恩。
Part.5
做好防护,是关键。
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少出门。做好了防护,您的心理就不会那么担心,焦虑自然就会减轻了。
Part.6
规律作息,身体好。
我们都知道,身体健康是最好的免疫,身心是相互影响的,身体健康会影响心理状态。因此,虽然疫情管理期间大家要居家隔离,建议大家在这段时间一定要规律作息。
Part.7
适度运动,调情绪。
运动能够宣泄情绪,改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运动还能产生多巴胺,让自己更愉快。适度运动是最好的情绪调节方式。
Part.8
放松方法,要学习。
放松是对抗焦虑的一种有益方式,怎么放松呢?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些方法:呼吸放松训练、肌肉放松训练、阅读放松、手操放松......
Part.9
学习工作,可坚持。
不要因为疫情就放弃学习和工作,这样不利于您的心理健康,疫情期间仍然要适度坚持学习和工作。每天有收获的日子,才有幸福感。当然,适度坚持学习和工作,也是转移注意力的好方法。
Part.10
懂得求助,很重要。
如果您的情绪不是太好,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找朋友、找家人倾诉。也可以寻求心理科医生、心理热线、在线平台帮助。
当然,方法还有很多,
相信你有你独到之处。
其实,
当你在想方设法充实自己的时候,
你就在摆脱焦虑烦闷的情绪了。
坚信一点,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模式也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心理亚专科成立了,是我院神经内科下设的第一个亚专科。
成立十余年来,承接了大量院内、院外心理相关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有陈东梅、伍志焕、罗宋宝3名医生,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学科带头人陈东梅副主任医师是一位常年在神经内科和心理科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的主任。
目前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方式,如:认知行为疗法、鼓圈、音乐疗法、沙盘、冥想、乐眠操等。可承接项目包括但不限于:
①青少年心理问题,如:咬指甲、攻击性破坏性行为、网瘾、手机瘾、对立违抗、同伴社交困难、厌学、适应困难等;
②婚姻或家庭问题,如家庭矛盾、关系冷淡;
③睡眠障碍;
④焦虑抑郁等神经质;
⑤公司企业单位的团体治疗;
⑥卒中后焦虑抑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心理门诊时间
①总院:星期一、四上午
地址:医院门诊大楼2楼神经医学中心
咨询电话:2102161
②鼎湖区人民医院:星期五下午、星期六上午
地址:鼎湖区人民医院一楼专家诊室
咨询电话:2691306
专家介绍
陈东梅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肇庆市鼎湖区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委员会神经心理小组成员、广东省危机干预委员会委员(危机干预组及青少年组)、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身心医学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老年康复委员会委员、肇庆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卒中组副组长)、肇庆市医学会精神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肇庆市健康讲师团讲师、中级心理治疗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三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测评师。
毕业于广东医学院,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先后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神经内科,中南大学湘雅二院进修心理测量,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参加连续2年的认知行为培训班,第二军医大学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曾获2021年市直优秀党员、抗疫英雄等荣誉称号。擅长:神经病学的脑血管病(静脉溶栓等),头晕,头痛,癫痫,神经系统感染等疑难病。为认知行为疗法流派,获中国认知行为治疗学会认证,国家心理测量师,家庭教育指导师。
擅长
:治疗青少年厌学,失眠、各种焦虑、抑郁、躯体化等疾病。近年主持市科研五万元扶持经费的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团体治疗项目。长年为企业、单位、学校等进行压力管理,危机干预、各种心理团体工作坊。
罗宋宝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2009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现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9年至今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于2014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及精神心理科进修学习,系统学习神经科以及精神、心理科知识。近年来先后参加急性应激障碍、行为认知疗法、催眠疗法、急性应激、正念冥想、沙盘、家庭系统动力学的学习,目前是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心理咨询师、神经心理亚专科成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目前是肇庆市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秘书、肇庆市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卒中学会、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
擅长
:卒中后抑郁、失眠、焦虑抑郁障碍、正念减压、青少年心理问题、卒中后康复、脑血管疾病、应激障碍、头晕、头痛的诊疗。有市、省级科研课题立项多项,目前的研究方向:卒中的危险因素、卒中康复、卒中后情感障碍、焦虑抑郁障碍。
伍志焕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2007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及精神心理科进修学习1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抗衰老及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肇庆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肇庆市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获2021年度“创新肇庆”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对神经内科及精神心理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擅长
:对脑血管疾病、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神经心理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神经内科心理亚专科罗宋宝、伍志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