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华西医院门诊当医生助理——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
在华西医院门诊部,有我们这样一群被称为“医生助理”的人:
我们有时是帮老专家敲电脑的“学生”,
有时是专门开单子的“老师”,
有时是安慰患者的“小姐姐小哥哥”,
有时是医生与医生、医生与科室、医生与部门沟通的“送信员”,
有时又是帮患者指路、提供就诊咨询、理顺就诊流程的“万事通”……
我们每天穿梭于诊室之间,是华西门诊医务群体的一员。今天,让我们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你听。
如果你来华西就诊,进入诊室,可以看到穿着带“医生助理”标识白色工作服、坐在医生对面的我们。
每天早上,我们会在医生到达前,做好开诊前的各种准备。
诊疗中,我们会询问流行病学史,帮助患者整理病史资料,查对、录入电子病历及医嘱,做好诊后指导、解答患者疑问。
协助好医生,服务好患者,提高看诊效率,提升患者满意度,是我们的工作宗旨。
我们“诞生”在2018年,那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增设了“门诊医生助理”专职岗位,辅助临床专家完成门诊日常诊疗工作,为患者提供“医-护-助一体化”的门诊优质医疗服务。
虽然名字中有“助理”两个字,但我们都具有专业的医学背景,要么是临床医学,要么是护理学,还有十几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医院和门诊部对我们非常重视,寄予期望。入职之初,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岗前培训,让我们快速转变角色;上岗之后,持续进行专业而详实的继续教育,让我们适应岗位需求。这一切,都督促着我们始终牢记学无止境的箴言,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
“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每一位医生助理在跨入工作岗位时,都郑重地许下了医学生誓言。
我们紧紧跟随在悬壶济世的医生身后,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下,身体力行地学会了用心敬佑生命,用爱守护健康,为更多的患者点亮生命之光和希望之火。
初入华西的我们,憧憬中带着兴奋和忐忑。兴奋是因为真的加入了华西这个大家庭,每天面对的都是传说中闪闪发光的医学大咖;忐忑是因为虽然医院为我们开展了系统而全面的岗前培训,但要真正坐到医生对面,内心还是充满了慌乱,害怕笨拙的自己跟不上医生的脚步。
从最开始笨手笨脚地录入诊断、医嘱,每一次操作都需要医生的确认,慢慢地,看诊的整个流程越来越顺畅;从无法顾及诊室内的秩序,到配合医生录入医嘱之余,还能维持诊间良好的秩序;从不知如何解答病人的问题,到协助医生向患者做好诊后指导。
不过,随着熟练掌握工作,我们慢慢体会到一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工作时间虽然是8:00~16:00,中午有1小时的休息,但为了在医生患者到来之前把准备工作做好,一般早上都要提前到诊室;患者人数“超标”是常态,经常到了中午12点还无法结束上午的门诊,午饭就是刨几口冷饭,就要赶着12:30跟另外一位专家的门诊,而下午4点能准时结束工作的情况更是少有……
节奏快、忙的同时,还要时不时地解答患者的咨询——
患者
—“师傅,B超在哪里预约哦?!”
—“同学,刚才医生说喊这个药吃几颗呢?我没记清楚!”
—“护士,做这个检查需不需要空腹哦?”
家属
—“你给我们qia个位置早点看得行不嘛?”
—“能不能顺便帮我也看一哈病?”
—“这个二维码咋个缴费嘛?!”
……
除了解决这些很日常的就诊咨询以外,还要根据医生的要求下医嘱、写病历;
如果诊室的电脑或者系统扯拐了,要学着修一下,不行还要赶紧联系信息中心的老师来维修;
如果遇到一些疑难的取药、检查等问题,还得自己跑到相应科室咨询后给予患者答复;
就更不用说在做前面这些事的同时,面对几十甚至上百的门诊量,还要保持诊室安静、维持诊室内的秩序……
每天做着这些重复琐碎的事,有时候还要面对个别患者、家属的不理解和抱怨。
有一次,一位父亲带着初中的儿子来就诊,看了一眼正在帮医生开导诊单的助理,就当场“教育”儿子:“看嘛!你不好生读书嘛,二天就只有坐在医生旁边当开单子的!”
苍天啊!大地啊!
大家都是努力学习高考能考得起医学院的乖学生呀!也是辛辛苦苦读了好几年书的医学、护理的专业人士啊!有些同事还是拿了医师资格证本本的啊!
这也不由得让当初踌躇满志的我们开始迷茫和怀疑,这份工作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自我价值在哪里?是不是还是应该回到临床,当一位更被大家尊重的医生更好?
所幸这样迷茫和怀疑,在随后的工作中逐渐找到了答案。
一部分的答案来自于患者的感谢。
就诊过程中,对需要复查的患者,我们主动帮他预约好了下一次复查的门诊号,
对认为吃药不重要的糖尿病患者,拿并发症的后果好生科普,让他一定要听医生的话,
对年龄大尤其对就诊流程不熟悉的患者,在门诊工作的空隙或结束后,陪着他们去办特殊门诊、缴费、取药……
我们收到了很多当面的感谢,甚至,还收到了专门给医生助理制作的锦旗!
原来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对患者来说都是有实际帮助意义的。他们的每一句感谢,都让医生助理发现了自己多一句啰嗦、多一点沟通、多一些帮助的价值,也不断增加对这份工作的认同感。
而另外一部分的答案则来自于跟诊的老专家。
这些老专家大多数都已退休但仍然坚持在岗位上,有的每周要看三四次门诊,每次的门诊量几十甚至上百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内容,却没有看出他们有一丝倦怠。
在每次患者进门时都会轻声地说:“您好,请坐。请问有哪里不舒服?”
在查完体之后,会主动为患者把衣服的纽扣扣上;
如果上午有门诊患者没看完,他们常常来不及吃午饭,就直接开始下午的门诊,原因是“不能让患者等我们”;
医生助理多数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在抱怨患者的不理解时,老专家会说应该要感谢患者,换个角度体会看病的不容易;
在抱怨工作太过琐碎时,老专家们会说,在医院工作尤其对待病人时,没有一件事是小事;
而在面对一些特殊、典型病例时,老专家们会像对学生一样,教给他们一些专业知识;
在遇到认为存疑的问题时,虽然有的专家已经头发花白,但仍然看资料、查文献,向科室里的年轻同志请教……
遇见这样的领路人,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特鲁多曾说过:“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于是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日复一日,从晨曦到黄昏,每天重复着的这些工作,虽然细碎,却很有意义。
患者带着病痛和对治疗的困惑来到医院,怀着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期待离开医院,我们参与其中,体会到了“门诊医助”这个岗位的价值所在。
一次对话
我是医助小陈,这个故事发生在4年前的乳腺外科门诊。
当时门诊已经结束,医护人员陆续离开诊室,我发现一位女性患者还一个人孤坐在诊室外。
我上前询问,才发现是当天跟诊时接待的一位患者。
她33岁,查见乳腺包块4个多月了,癌症的可能性比较大。当时医生从病情和预后跟她谈了10多分钟,建议她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并行手术治疗。但她对治疗方案非常犹豫,想保守治疗。
于是我坐到她身旁,询问她不愿意做手术的原因是什么?
她说,前几年做过胆囊切除、剖宫产、子宫肌瘤手术,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千疮百孔,不想再做手术了。
我点点头,跟她说:“您的考虑我能理解,但是刚刚医生也和您沟通了很多,这次的手术是应该做的。不做的话,可能会影响到您的生命。而您的生命并不是只属于您自己,同样属于您的孩子、丈夫和父母。您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全面考虑……”
她埋头不语,默默地离开了。
但是后来,我在诊间看到她定期术后复诊。每次遇见,相视一笑,她眼眸中充满了生机。
一次“危机”处理
我是医助小刘。
还记得3年前的腹部肿瘤门诊,一位胃癌术后患者因为出现新的病情,想请医生看看,却没有挂到号,医生让她在外等候。当把那天所有挂号病人看完后,医生让我们请她进来。
一开门,患者的女儿抢先进来,把手中的检查单愤怒地揉成纸团,一把扔到医生的脸上。医生很生气,但克制地一言不发准备离开诊室,那位母亲拉着医生,让看检查报告,患者女儿依然态度恶劣。
在僵持的时候,我对那位女儿说,“作为患者的家属,您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您的举动实在不妥,您知道吗,刚刚在请您们进来之前,医生说虽然您们没有挂号,但是来了还是看看,结果您这么冲动。”
那位女儿用诧异的眼神看向我们,沉默片刻,眼眶红红地跟医生说:“实在对不起,我也是太着急了,请您给我妈妈看看。”
后来,医生根据报告给了患者下一步诊疗建议。
一次“跑路”
我是医助小王。诊室是我们服务患者、守护健康的主阵地,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们也会走出诊室,为患者排忧解难。
有一次的甲状腺外科门诊,上午的门诊刚结束,旁边诊室的医生说一位患者的特殊门诊不知什么原因无法结算,让我看看是什么原因。
这位患者是一位年逾八旬的婆婆,她和老伴儿互相搀扶着来医院看病。我了解了结算系统描述的问题之后,为了不让婆婆爷爷跑路,征得同意,带着婆婆的所有资料,分别去信息中心窗口和社保记账窗口,和窗口工作人员沟通,共同协作,帮婆婆解决了问题。
返回四楼诊区,我看见爷爷和婆婆一起并排坐在诊室门口的椅子上,爷爷看着婆婆的眼神,温情脉脉。虽然不想打破这幅美好的画面,但解决婆婆的问题是最重要的,于是我疾步走向他们“都办好了,我们下一楼去吧。”
因为担心还有新发的问题,我跟随他们一起,等到成功结账、成功取到药了,才跟他们告别。
爷爷和婆婆相互搀扶着,不停地说谢谢。虽然错过了饭点,但我却甘之如饴。
百卅载沧桑砥砺,百卅载春华秋实。
写下这些故事的时候,恰逢华西医院建院130周年华诞。
站在记录医院发展的一幅幅老照片前,回眸医院发展的每一步历程,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医院发展的强劲脉搏,更为能见证今天而感到自豪!
医院的历史,我们来不及参与,但医院的未来,我们已经准备好新的启程。奋楫笃行,臻于至善。唯有这样,方不负我们与国学巷37号的遇见!
而我们也会将这份遇见镌刻于心,以时光为笔,落实于行,继续用耐心与关怀、理解与帮助书写护佑生命的人生答卷,厚植华西情怀,秉承华西文化,传承华西精神,延续医学前辈们手中那盏“人文关怀”的明灯,守护漫漫黑夜里那束指引健康的光芒,一路陪伴患者遇见光明与希望!
亲爱的们,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院130周年之际,我们持续面向广大病友、医务人员、医学生、华西校友,征集“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欢迎大家向邮箱hxxcb123@163.com投稿。一经采用,将在华西医院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还会给作者送上华西文创精美礼品!
期待你的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