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二十年】我与口腔医院的故事(八)——骆孔华、杨晓莺
上世纪60年代,从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的骆孔华和爱人杨晓莺一起回到泸州,进入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工作。
随着口腔科的发展,经历老一辈口腔人20多年来的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团结奋进,克服种种困难阻碍,最终建成省卫健委直属的唯一一所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在这过程中,骆孔华和爱人杨晓莺一起见证、亲历、参与……
见证:从门诊科室到医院的变迁
骆孔华和爱人杨晓莺刚到泸州工作时,当地老百姓对口腔疾病的认识不深,很少到医院就诊。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提升,对口腔疾病有了新的认识,对口腔治疗需求也逐步增加,口腔科也逐渐在专业人员配备和治疗设备投入上下功夫。同时,科室不断扩大口腔科业务范围,增设了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很多关于口腔疾病类的大手术也不断在医院开展。
随着口腔科业务逐步拓展,单独设置了口腔内科、修复科等相关科室,主要开展龋病治疗、根管治疗、牙周病的治疗以及固定桥修复、活动义齿修复等。
2002年,附属口腔医院终于成立了。随着就诊环境的改善,牙科椅、牙片机等硬件设备的升级换代,患者就医的体验感也大大提升;医院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口腔医院在医疗技术和学科建设方面突飞猛进,不断取得令人惊喜的成绩。
关注:退休不退心情系医院发展
骆孔华和杨晓莺两位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工作到退休,共同经历了口腔医院的发展状大。他们良好的医德和执着的敬业精神在同行及病人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活到老学到老,他们至今仍坚持每月去次图书館借阅杂志与图书。
骆孔华教授说,如今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惯,在家里只要一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最先游览西南医大附属口腔医院网站,看看当天医院有什么新闻资讯,今天有哪些医生在上班……。如今口腔医院日益发展状大,有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有全院员工的齐心协力,有园林式的新院环境和国际先进的医疗仪器装备,两位老教授对自己亲自参与创建的医院的前途充满信心。
“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看到医院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退休老人也深感自豪。”骆孔华说。风风雨雨几十年,经历从口腔科到国家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的变迁,作为医院退休职工,骆孔华夫妇衷心希望医院发展越来越好。他们还也希望年轻同仁们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精心服务的良好医德医风精神,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第一,质量第一”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技水平,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的温馨服务,把医院建成川渝滇黔结合部一颗耀眼的医学明珠。
骆孔华同志简介
骆孔华,男,汉族,1944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
1968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先后任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人民医院院长、门诊部主任,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口腔系副主任、口腔系党支部书记。
曾任四川省离退休高级专家顾问团(临床2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口腔修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泸州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临床医学组)委员,泸州市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西南医科大学教学督导(临床组)专家。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称号。
杨晓莺同志简介
杨晓莺,女,汉族,1945年1月出生,主任医师。
1968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先后任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主任、口腔内科教研室主任。
曾任四川省离退休高级专家顾问团(临床2组)成员,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临床医学组)委员,泸州市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25篇,多次获得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来源:中国网、宣传统战科
校对:邓婕、陈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