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人民医院成功完成全市首例心电定位超声引导下联合隧道式PICC置管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术(简称PICC)是临床实践中一项重要的护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救治、化疗以及长期输液等领域。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德州市人民医院更注重置管技术的“深度”发展,由准到快,由快到精。
4月28日,PICC门诊组长张书梅,副组长张淑红,肿瘤科病区护士长尹承娣共同合作,成功完成我市首例心电定位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置管术。此次置管患者,是肿瘤科一位乳腺癌再入院化疗患者。化疗前经评估,患者上臂中1/3段血管很细,血管条件差,不适合放管,而隧道式PICC置管解决了此难点。
心电定位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是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技术基础上的一次改进,它的应用扩大了PICC置管的适应症,可以延长患者安全留置导管的时间,并且可以进一步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保证“生命通道”的通畅,是困难静脉穿刺患者的福音。此项技术填补了我市隧道式PICC置管的空白,打造了德州市人民医院PICC专科护理特色又一品牌,标志着我市静疗技术水平不断迈向新征程!
德州市人民医院静疗小组不断创新,从“盲穿”到“赛丁格引导下穿刺”,从“超声引导下穿刺”到今天的“超声引导下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定位,技术逐步走向成熟,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导管出口位置过高带来相关的感染、血栓形成及机械性静脉炎并发症的风险,还可以减少脱管的几率。操作过程中使用的无菌隧道针可以有效避免神经、血管的损伤,而且血管穿刺点位于皮下,可避免局部渗血渗液的发生。在固定前使用的医用凝胶可以减少出血、感染及导管的移位。将导管出口预留在最合适的位置,避免了患者在手臂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PICC门诊自成立以来,秉承德州市人民医院“敬业、诚信、廉洁、图强”的精神,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大力支持下,德州市人民医院专科护理队伍不断壮大,全院护理人员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科技术水平,为病人提高更安全、更专业、更优质、更贴心的护理服务。
小贴士
隧道式PICC置管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一种新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做为一种安全、方便的静脉通路,已在临床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于需要化疗或输注高渗性、刺激性液体的患者来说,PICC更是首选的方式,但是由于一些限制条件,如预置管静脉管径过小、血管解剖位置不佳、皮肤极度松弛等因素,导致许多患者不能顺利地置入PICC或置入后发生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风险过高,而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