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医院建设】内七区成功救治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
(健康申报卡有效期24小时)
近日,我院内七区(心血管内科一区)陈俊贤副主任医师、吴宏仲主治医师收治一名危重症患者。男,68岁,患者在活动后,突发持续性胸痛,呈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放射至左肩及后背部,休息后胸痛无缓解,伴大汗淋漓、频死感、气促,伴意识模糊,测血压收缩压为60mmHg,遂呼叫120联系我院救护车。入院急查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考虑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接诊后患者的血压及心率进行性下降,最低心率约30次/分,血氧降至76%,血压下降至45/21mmHg左右,意识从嗜睡渐转昏迷,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重。
原则上胸痛患者应立即走绿色通道行急诊PCI术,但考虑到患者病情已经恶化,加之手术室有占台手术,需紧急转CCU抢救。在抢救过程中,内七区医生护士各司其职,从到达门口呼喊“抢救”开始,十余名医护人员一拥而上,在这分秒必争的抢救过程中,即是在与死神赛跑。短短2分钟不到,就完成过床上监护,面罩吸氧,抢救车及除颤仪就位,留置四肢静脉通道。在大家的齐心协助下,经积极抢救,使用提高心率及升血压等抢救药物后,血压达75/40mmHg及心率40次/分,患者神志逐渐转清。建议患者家属立即行急诊冠脉造影及PCI术,充分告知手术相关风险,征得其患者家属同意后,立即送介入室行手术治疗。
石兵主任(左)为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手术由石兵主任和王超群副主任医师完成,术中亦是分秒必争,因为“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血管开通时间每延长10min,院内死亡增加3.31例/100例。第一时间穿刺右侧股静脉,临时起搏器电极,设置为VVI模式,基础心率为70次每分钟。穿刺右侧股动脉,送入鞘管后,沿着导丝置入主动脉球囊,置于左锁骨下动脉及肾动脉之间。设置为心电触发1:1模式;送入6F动脉鞘管,沿动脉鞘管先后送入6FTIG导管,依次行左右冠脉造影。术中发现:三支血管病变,LAD中段狭窄约80%-90%;LCX中段闭塞,RCA近段狭窄约80%-90%。成功植入冠脉支架后,患者安返CCU病房,病人胸痛症状明显缓解。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AMICS)的总体发生率为4%-12%,30天死亡率高达40%-45%。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引起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的一类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反复或进行性药物难以控制多缺血性症状,同时伴随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心脏骤停、机械性并发症和急性心力衰竭等。AMICS的早期诊断依赖于心电图(ECG)、心肌损伤标志物、影像学表现和休克指标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严重泵功能衰竭是AMICS的最主要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严重的心电不稳定导致心排血量明显减少、右心肌梗死导致的低血容量、机械并发症、合并严重心脏瓣膜病变、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重症心肌炎以及大量应用负性肌力药物等。
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支持下,减少了患者的心脏负担,维持基础血压。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后,患者的血氧可提高至96%,临时起搏器保证了基础心率。以及在血管活性药物的支持下,患者的血压、心率及血氧维持稳定。住院第4天已能下地步行,第6天予办理出院,救治效果十分有效。正所谓疗效三分靠医药,七分靠护理,平时得益于训练有素,在抢救工作中急而不乱,才能给病患争取手术时间。术后的护理工作也很有讲究,内七区在护理上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情况,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患者经过积极救治和精心护理后康复出院,出院时对内七区医护人员衷心感谢。
历史推荐
●“普宁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缴费系统正式上线
●中共普宁市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普宁市人民医院名列广东省新增20家高水平医院榜单
●我院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普宁市人民医院自助挂号机上线,挂号、缴费只需十几秒
好看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