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科普小课堂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患者表现为血糖代谢异常,导致血糖异常增高。持续的高血糖状态能够损害视网膜血管,其引起的病理改变不仅是视网膜病变,而是侵及眼球的各个部位,包括结膜病变、角膜知觉减弱、白内障、前色素膜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屈光和调节改变、眼肌麻痹等。糖尿病病程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血管疾病。
2
为什么要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导致患眼失明。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是隐匿性的,当病人感到视力明显下降时,往往病变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往往在糖尿病病程的中后期(5-10年)出现,早期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所以常常被忽视。
(4)严格地控制血糖,及时地诊断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90%的患眼可以避免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
为什么要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早期可无自觉症状,患者视力的好坏并不是判断有无DR的标准。因此,为了尽可能不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一经确诊糖尿病就应立即检查眼底,并且每年定期复查1~2次。
目前我院内分泌科已成熟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科室配套有RetiCam3100全自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全自动眼底成像系统,可人工智能识别、评估糖尿病眼底改变,已在我院国家级代谢病管理中心应用近千例。
全自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1
什么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有何危害?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全身大血管病变在下肢的体现,主要特征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中层钙化及内膜纤维化,使动脉壁变硬,失去弹性,动脉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导致血流不畅,下肢供血不足,肢端缺血、缺氧、易于局部感染等。
糖尿病患者如主诉行走时下肢无力,大腿或小腿肌肉疼痛以及间歇性跛行,应该警惕罹患下肢血管病变的可能。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不仅是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还是导致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导致肢体疼痛、溃疡、坏疽、伤口愈合延迟、抗感染能力下降。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症状
2
如何进行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筛查?
对于早期糖尿病患者可进行踝肱指数(ABI)的筛查。ABI:即踝肱指数,指脚踝处(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测量的收缩压与肱动脉测量收缩压比值。当下肢动脉出现狭窄或闭塞,使远端踝部动脉血供减少时,ABI降低;在血管管壁明显钙化等动脉硬化表现明显的情况下,测量时动脉管壁不能被挤压,使测量出的收缩压明显升高,ABI出现异常升高。
3
如何进行ABI检测及结果判读?
进行ABI检查时,一般嘱咐患者静卧床休息15min以上,取仰卧位,采用心电监护仪测量双上臂及双下肢踝部血压。
(1)当ABI<0.9时,患者基本可诊断为下肢缺血,下肢动脉硬化患者表现为下肢怕凉、麻木、乏力等症状。
(2)ABI在0.6~0.8时,患者临床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行走数百米左右,出现单、双侧下肢疼痛、麻木无力,休息片刻后仍可继续行走;如此情况反复出现。
(3)ABI<0.4时,患者表现为静息痛,不管是休息还是运动状态下肢都有明显疼痛的感觉。
ABI及内脏脂肪检测室
目前我院内分泌科也已成熟开展踝肱指数检测(ABI)、内脏脂肪检测等多个项目,已行检测3000多例,对于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具有较大意义。
肥胖症
1
什么是肥胖症?
肥胖症:由于体内脂肪的体积和(或)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导致的体重增加,或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增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通常用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进行判定。BMI=体重(kg)/身高2(m2)。我国成人BMI的切点为:18.5≤BMI<24kg/m2为正常体重范围,24≤BMI<28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目前,肥胖症在中国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超重与肥胖的发病率和增长速度均居世界首位,现已成为世界上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
2
肥胖有哪些分类?
按病因的不同,肥胖可分为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原发性肥胖又称单纯肥胖症,指单纯由遗传及生活行为因素所造成的肥胖,原发性肥胖可能与遗传、饮食和运动习惯等因素有关。继发性肥胖约占肥胖的1%,指由于其他明确诊断的疾病,如下丘脑、垂体炎症、肿瘤及创伤,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肥胖。医源性肥胖指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因为其他药物和治疗手段导致的肥胖。
3
肥胖相关并发症有哪些?
肥胖相关并发症尚无明确定义,多以AACE2016年肥胖相关并发症为评估标准,提出了共16种肥胖相关并发症或伴发症,包括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或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不孕症、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哮喘/反应性呼吸道疾病、骨关节炎、张力性尿失禁、胃食管反流综合征以及抑郁症等,其次,肥胖与痛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有待进一步探讨。
4
为什么要检测内脏脂肪?
内脏脂肪面积作为腹型肥胖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准确直观地反映内脏脂肪聚积,中国参考WHO标准将内脏脂肪面积≥80cm2诊断为腹型肥胖,腹型肥胖人群如果不加以控制,以后发展成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将会明显升高。
我院内分泌科现已开展内脏脂肪检测1900多例,成立了肥胖与体重管理亚专科,同时设置了相应的肥胖专科门诊,把超重肥胖患者纳入国家代谢病管理中心MMC进行统一管理与随访,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体重管理方案。此外,科室作为广东省肥胖糖尿病医防融合指导中心汕头分中心,也新引入了肠道菌群移植技术,下一步将为患者减重及糖尿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汕头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简介
汕头市中心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暨糖尿病诊疗中心已独立成科6周年,现有编制床位44张,在编医师16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7名。其中,12名为内分泌代谢疾病硕士研究生及2名博士研究生。科主任在广东省肥胖与体重管理专业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在其他7个省级专业医学会任常委。科室现为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分中心、中国规范化持续葡萄糖监测示范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粤东内分泌与代谢病诊疗分中心、广东省糖尿病足病专科联盟中心单位、广东省内分泌性高血压专科联盟中心单位、广东省甲状腺疾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及广东省肥胖糖尿病医防融合指导中心汕头分中心。科室细化了甲状腺结节、内分泌性高血压、骨质疏松和糖尿病足等多个亚专科及MDT建设,成功开展了肾上腺静脉采血、甲状腺结节穿刺及消融等多项技术,也全面铺开了院内血糖管理等项目。在科研领域,内分泌科在2021年成功获批广东省科技专项资金(大专项)项目;作为区域分中心参与了IPAD研究等广州、上海等多家顶级医院发起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也参与了国内诊疗专家共识的编写。获得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广东省多项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近年来,科室技术创新不断,学科平台发展完善,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的诊治水平居粤东领先地位,备受广大患者称赞与好评。
1.科室组成
①国家代谢病管理中心MMC
②住院病房住院病房
③门诊部(专家、专科、亚专科门诊)
④患者健康教育工作室
2.六个亚专业,一个护理单元
3.合作医联体∶
潮阳区人民医院专科病房、长平康复中心
END
供稿:内分泌科
院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