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说 | 大海之南之“小雪”节气
今年11月22日,我们将迎来小雪节气,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1-23日间,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率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中国古人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黄宗文提醒,海南虽然不像北方地区那么冷,但顺应节气变迁,天气转凉,小雪节气养生需要注重以下方面:
1、起居调养
小雪时节,天气逐渐变冷,不应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至于防寒保暖,也必须做到恰如其分,尤其是在海南,一方面气温不至于太低,不必穿着过厚;另一方面衣着过少过薄,既耗阳气,又易感冒。平时注意脚部的保暖,坚持用温热水洗脚(糖尿病等末梢感觉减退的患者或者老年,要注意探测水温,以免烫伤),按摩双脚穴位,另外中医科还有中药沐足的项目,可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2、精神调养
天寒地冻,万物收藏,寒主收引。在北方,很多人也因为天冷不愿意出门,运动及外出社交的时间缩短,很容易引发低落的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不舒,出现情绪焦躁,气郁化火,火热上扰,从而影响睡眠。因此在小雪节气中,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情绪低落。所以在此节气中要注意精神的调养。针对焦躁抑郁的症状,可以给予玫瑰花、百合、合欢花、首乌藤、远志等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等中药调理。
3、饮食调养
冬季饮食对正常人来说,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中医在冬季有“养肾防寒”,因为冬季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容易伤及阳气。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人体各组织的功能起温晌推动的作用,肾阳虚会引起手脚冰凉,腰膝酸痛等症状。所以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阳的食品。要多吃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五色对于五脏,黑色对应肾,它们不仅可以补养肾气还可以抵抗寒冷,而目能够润肺生津,且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同时可适当进食羊肉、核桃、韭菜等食物,但要注意不要过量,以免燥阳伤阴。此外,小雪时节,要常食菠菜、猕猴桃、橘子、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因为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叶酸,可以帮助抵抗抑郁。
4、运动调养
小雪之后,除了要注意保暖,还要注意“通经活血”。因为天气变冷,晨起困难,很多人都不愿意早起,不愿意外出运动,运动量减少,但这样不利于血液循环。通过适当的运动,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从而保证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使人精力充沛。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中锻炼,同时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老年人要避免起得过早进行晨练,因为冬季早晨温度低,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手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受阴,血压升高,容易引发脑溢血等意外情况。平时多参与一些像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功法保健项目,既能强身健体,又可与周边朋友多沟通交流,嬉笑玩乐,有利于条畅情志。
小雪养生食谱
小雪养生食谱
①黑芝麻红枣粥
材料:粳米150克、黑芝麻20克、红枣25克、白砂糖30克。
做法:1、黑芝麻下入锅中,用小火炒香,研成粉末,备用;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红枣洗净去核。
2、锅中加入约1500毫升冷水,放入粳米和红枣,先用旺火烧沸;然后改用小火熬煮,待米粥烂熟;调入黑芝麻及白糖,再稍煮片刻,即可盛起食用。
功效:黑芝麻红枣粥是小雪节气比较适合的养生食疗粥。黑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须发早白、脱发、腰膝酸软、四肢乏力、五脏虚损、皮燥发枯、肠燥便秘等病症。
②核桃猪腰
材料:猪腰500克,生姜15克,葱15克,精盐5克,麻油25克,核桃仁70克,鸡蛋清2个,干淀粉50克,料酒25克,菜油750克。
做法:1、腰片用料酒、精盐、姜片、葱段拌匀入味。用蛋清调匀淀粉待用。猪腰对剖,十字刀花,切成三块。核桃仁用开水泡胀,剥去外皮,切丁。
2、生姜洗净切成片,净锅置火上,加入菜油,待油温烧至六成热时,将核桃丁摆在腰花上,裹上蛋清淀粉下炸成浅黄色捞起。待全部炸完后,等油温上升至八成热时,再将腰块全部教入油锅内炸成金黄色,沥去余油,淋入麻油,装盘即成。
功效:具有补肺肾、定虚喘的功效。
③板栗炖猪肉
材料:猪瘦肉500克,栗子300克,葱、姜少许,料酒、砂糖、酱油适量。
做法:1、将猪肉切成小方块,栗子剥皮。
2、锅中放油与砂糖炒成黄红色,加入酱油,放入猪肉、栗子、葱、姜、料酒同煮,至肉软时即可。
功效:补肾强筋,健脾益气。
专家推荐
专家推荐
林丹
林丹
:主任医师、教授,是海南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硕导及中医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
临床擅长于内科、妇科及儿科,尤其致力于研究肝胆、脾胃病的诊治。
出诊时间:周一、周三上午
朱叶
朱叶
:中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负责人。
专长:中西医结合诊疗糖尿病、肝胆脾胃病、心脑血管疾病、风湿免疫病及中医妇科疾病。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五上午
黄宗文
黄宗文
: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第七批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海南省高层次人才。中医科室副主任。
专长:中西医结合诊治肝胆脾胃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头颈腰腿痛等疾病。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周五下午。
李芳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全国中医药创新人才。
专长:肾病、脾胃肝胆病、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痛经及咳嗽、中医内科杂症等治疗。
出诊时间:周二全天、周五下午
中医科简介
中医科成立于1973年,是我院第一批成立的临床科室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养生保健于一体,综合能力较强的临床科室。中医科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级中医肝胆病重点学科”及“海南省中医老年病科重点专科”。同时还是海南省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海南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海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及生殖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现为南方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联盟单位、华南中医妇科联盟单位和岭南生殖医学中西医结合学术联盟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肝病联盟单位。
目前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首届中医药高等教学名师1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导师4名,首届海南省名中医1名,海南省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下基层师承项目指导老师9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名,青年岐黄学者1名,全国中医药创新人才1名。海南省领军人才3名,海南省南海名家2名。目前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厅级课题20余项。
科室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以提高医疗质量及临床疗效为核心,在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针灸双学科联合优势,采取中药内服外治法并用的基础上,注重中西医结合,采用现代检查手段及方法,为患者解决多种病痛困扰如:肝胆脾胃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综合内科疾病(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心脑血管病、肾病等)、妇科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月经失调、不孕症等)、骨科疼痛类疾病(如颈腰椎病、骨性关节炎、韧带损伤等)、皮肤科疾病(如带状疱疹、急慢性荨麻疹、痤疮、黄褐斑、湿疹)等。临床中积极开展各种特色疗法,如特色中药熏洗疗法、特色中药粉剂贴敷疗法、针灸治疗、耳穴贴敷、梅花针、中频脉冲电治疗、三伏贴、火罐、刮痧、蜡疗、空气压力波、雷火灸,以及黎族特色草药熏蒸浴及藤灸等外治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更优质中医特色医疗服务。
文/中医科黄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