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
“非常感谢医生和护士!我现在又能说话、走路了!”患者茹先生激动地说道。8月29日,茹先生又一次因突发脑卒中,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卒中中心医务人员的救治下,顺利挽回了生命。
当晚,73岁的茹先生在家中休息时,突然出现不能走路、右手没有力气,想说话竟也表达不出来……发病后1小时后,家属遂拨打了120急救电话送来了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立即经卒中中心医生检查后,确诊患者茹先生为突发脑卒中。经过积极rt-PA溶栓治疗,患者恢复了语言和肢体活动功能,未留下明显后遗症。随后,茹先生和家人表达了感谢之情后即康复出院。
据悉,这已是患者茹先生第二次突发脑卒中了。前一次通过积极治疗恢复良好后,但茹先生未能及时服药、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等,这才再次发病,好在此次送医及时才康复出院。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中老年人群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其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以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征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卒中往往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患者茹先生是发生了脑部血管阻塞而导致缺血,进而出现了相应的临床症状。”神经内科副主任秦承辉说,“这与茹先生常年的高血压病史、不良的个人生活病史息息相关,做好卒中防治工作,就可以有效的防治脑卒中。”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预防卒中的发生或复发呢?秦承辉说,脑卒中的预防要做到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酒、心理平衡的健康,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的预防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酒精摄入、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者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都是可以干预防治的危险因素,日常生活中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有房颤或者其他心脏病的患者控制好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定期到医院复诊,注意清淡饮食,适当增强体育锻炼,克服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等。
那么一旦发生脑卒中我们应当怎么办?秦承辉表示,时间就是生命,及时发现脑卒中的症状极其重要,发现越早、治疗越早,疗效也就越好,在发病后立即送往卒中中心得到规范治疗,恢复的机会就越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中风120”口诀是一种适用于民众的迅速识别脑卒中和即可行动的策略:“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单侧无力;“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患者或家属一旦发现异常,通过这三部观察迅速判断并拨打急救电话120。
目前,静脉溶栓是最重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脑血流的措施之一,国际上通常使用的药物为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替奈普酶,静脉溶栓的最佳时间窗为发病4.5h或6.0h内,越早溶栓效果越佳。脑卒中患者常遗留各种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等,严重影响生活。“及时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恢复至关重要。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早期康复治疗,越早规范的康复治疗,患者预后越理想。”秦承辉这样说。
(神经内科谭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