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员因心梗去世,专家提醒:这个年龄段的人危险哦!
明天和意外
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
有一种疾病
来势凶猛、死亡率极高
被称为“头号健康杀手”
它就是
急性心肌梗死!
在众多心血管病中
急性心梗最让人猝不及防且杀伤力强
是导致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
因心梗去世的人并不少
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一些明星名人
以及身边的普通百姓
曾在《三国演义》中饰演“关羽”一角的
著名演员陆树铭老师
因心梗逝世,享年66岁
《巴拉拉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
孙侨潞心梗猝死
年仅25岁......
前段时间
泸州一50余岁男子在踢足球过程中
突发心梗去世
而导致其猝死的“罪魁祸首”
便在于其自身有“三高”问题
但平时疏于检查,并未重视
丢了性命!
\|/
★
虽然心梗的危险性非常高
但如果在出现发病征兆后及时送医
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
能够降低心肌损害
出院后严格遵医嘱服药
仍可长期正常生存生活
家住龙马潭区现年67岁的曾大爷,患冠心病已长达10年,合并糖尿病、高血脂。
2012年,曾大爷在走路后发生胸痛,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被诊断为心肌梗死,做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10年间,曾大爷因心梗反复发作,共植入7枚支架。平常他坚持规范服药,定期检查,直到现在,身体与正常人无异。
70岁的江爷爷,于2017年突然觉得心头不舒服,呼吸时咽喉部发紧,有被烟熏之感,四处求诊无果,后经人推荐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经详细检查后被诊断为心血管堵塞,当即便开展了支架植入术,植入2枚支架,打通狭窄血管,症状缓解。其后又因胸痛发生两次心梗,好在都及时进行治疗,三次手术共植入8枚支架。
到现在三四年过去了,他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按时服药,身体一切正常,再没发生任何不适。
当患者发生心梗征兆时
选择正确的就医方式也很重要
否则便可能延误治疗
造成生命危险
泸州市一名50多岁的男性,感觉自己有点胸闷、不舒服,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便到就近一家私立医院住院治疗,经心电图检查,已经提示有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但医生却没识别出病症,只是当成一般的感冒输液。
治疗一周左右,症状并未缓解,反而越发严重,便赶紧转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当时患者已发生心脏骤停,经急诊紧急抢救,立即开展手术,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如果患者的转院抢救治疗稍迟一点,便可能性命不保。
那么
心梗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心梗与猝死有何关联?
我们该如何正确的预防和治疗呢?
心梗与猝死
心肌梗死:
是一种急性发作的严重冠心病,多是由于心脏的血管堵塞,而导致心脏的血液跟不上供应。引发心梗的主要原因是冠心病,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都是影响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很多人认为
心梗发作时患者会有胸痛
其实不然
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薛莉主任医师介绍:
心梗在早期表现非常隐匿,即使没有出现胸痛,也可能因为“三高”等高危因素,诱发心梗。大部分心梗患者是因与高血压有关的动脉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狭窄,进而影响心脏供血,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猝死:
是指外表健康或者非预期死亡的人在内因或者无外因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性死亡。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大多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所导致。
我们经常会有一种错误的观念,猝死的高危人群是老年人,其实在当今社会因为压力和快节奏,年轻人已经成为了猝死的高发人群。
“特别是五六十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常常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不注意定期体检,而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50~69岁年龄段人群,猝死最高发的也是这批人。”薛莉教授说。
猝死的高危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熬夜、疲劳……
临床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约100万人,每18秒到20秒,就有心梗事件发生,每3名心梗患者中就有1人因猝死离开人世。
不容忽视的心梗信号
为什么有的病人
在每次遭遇心梗突袭前
都能及时就医,转危为安
而有的病人无从察觉
却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导致心梗甚至死亡发生呢?
原因在于
你可能忽略了这些心梗发生的报警信号!
第一次报警:无声的报警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肌梗死发病率越来越高,且逐渐年轻化,除了冠心病、三高等危险因素,主要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熬夜......都是导致心血管病高发的原因。
因此,三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便是心梗第一次报警,如果不及时改善,就可能发展为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
第二次报警:高危因素不加以控制
心梗的发作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都息息相关。很多人在已确诊相关疾病的情况下,仍不愿规范治疗,不加以控制,最终因“三高”导致心血管狭窄,诱发冠心病、心梗。甚至有的患者已经确诊了冠心病,却不按照正规的方案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形成血栓,引发心梗。
第三次报警:心梗发作不只是心绞痛,还有这些意想不到的预兆
每一次心绞痛都可能是心肌梗死最后一次报警!但是,除了心绞痛,还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症状,可能也是心肌梗死的前兆。
心梗发作时典型症状: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背或肩部放射,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绞痛,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或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发生晕厥。
心梗也可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常见于女性、老年人、糖尿病或既往脑血管病的患者,只表现为下颌痛、牙痛、右上肢疼痛、后背疼痛、上腹痛,甚至出现乏力、心慌、烦躁、咳嗽、恶心、呕吐症状。这些患者一旦出现疑似心梗的症状且持续不缓解者,应尽早到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诊断和鉴别。
突发心梗如何救治
心梗的急救必须“分秒必争”
自己和家人能否正确有效实施家庭救治
至关重要
心梗的自救措施
1
拨打“120”急救电话;
2
保持房间门开放状态,以便急救人员到达后能够顺利进入房间;
3
在最靠近门的合适位置平卧休息,保证急救人员到达后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您;
4
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片,有条件者可口服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5
尽量舒缓情绪,耐心等待。
如何帮助身边的心梗患者
1
如果身边有人突发心梗,应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
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可让患者平卧,安抚焦虑和紧张情绪。随身携带有急救用药时,应立刻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有条件者或有专业医生指导下可口服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2
3
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应让患者保持平卧位,有经过心肺复苏培训的人员在场时,应尽快进行胸外按压等抢救措施;如公共场所具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者,可尽快根据情况行AED电除颤。
如不具备以上条件,保证患者平卧位或侧卧位,避免因恶心、呕吐物导致的窒息情况出现,耐心等待专业救治人员到达。
2
把握6小时黄金救命时间
心肌梗死的救治
就是“跟时间赛跑”
因此
应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
将患者送到最近的医院
接受专业的治疗
据薛莉教授介绍:
急性心梗的黄金救治时间是6小时,如果病人能在6小时内及时手术,心肌不会发生坏死,术后病人几乎能够恢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大大降低病人死亡率。
如果超过6小时,心脏就会发生凝固性的坏死心肌细胞,一旦坏死发生心脏重构,将影响愈后效果,即使后期不发生疼痛,也可能会发生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拥有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和“中国胸痛中心”,紧急情况下可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让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有效救治。此外,医院还与多家乡镇医院以及周边市州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联盟群,可随时在线指导患者就近治疗、运送,让患者在最佳救治得到有效救治。
预防心梗,做好这几点
想要远离心梗
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
+++++++++++
1、定期体检,排除隐患
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都应该进行心血管的常规体检,特别是有“三高”、心血管病家族史、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的病人,要尽早筛查血管问题,早诊断,早治疗。
50岁以下的人群也应做好个人健康评估,三高人群应随时监测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情况等,通过自我管理,避免高危因素。
+++++
+++++++++++
2、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或者突发不适,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相关专科就诊,特别是有冠心病高危因素人群,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及时就医,避免发生危害身体健康的严重后果。
+++++
+++++++++++
3、规范服药,定期复查
对于已经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要坚持规范服药,定期复查。
+++++
+++++++++++
4、健康生活,适当运动
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少熬夜,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戒烟限酒,清淡饮食,限糖限油,适当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都有助于增强心功能。
+++++
+++++++++++
5、防寒保暖,保护心脏
秋冬季节,应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冻”到心脏。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中老年群体更要注意,外出时要穿好衣服进行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
便民小贴士
薛莉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长期从事内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常规诊断与治疗技术。擅长心血管内科各种疾病的诊治,特别对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有较多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正确应用循证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导疾病的诊治,使病人获得良好的诊疗效果。
文/李春燕、赖谦、路霞
图/来源网络
校对:王扬勇
主审:王伊
投稿邮箱:xcb026@126.com
▼
直接点击
关键词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助眠新星
丨
性教育
丨
脑动脉瘤
丨
横纹肌溶解症
丨
钇-90微球注射治疗肝癌手术
丨
毒蛇咬伤
丨
青少年抑郁症
丨
消炎药与抗生素
丨
减肥针
丨
野生蘑菇中毒
丨
辣味科普
丨
体检问题
丨
妇科问题
丨
野菜中毒
丨
外阴白斑
丨
孤独症儿童
丨
饮酒健康
丨
泌尿系结石
丨
无痛人流
丨
春节就诊指南
丨
肥胖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
丨
酒精性骨质疏松症
丨
龙虾手
丨
淋巴肿瘤
丨
盆腔淤血综合征
|
心肌梗死
|
急性肺栓塞
丨
血儿茶酚胺测定
|
高血压
|
苦瓜中毒
|
孕期超声检查
|
入院注意事项
|
孕妈妈“黄码”咋个办
|
核酸检测
|
脊柱科普
|
药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