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碗生鱼片引发的“痛苦”
近日,一位中年女性因腹痛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急诊门诊就诊,血常规检查结果胰酶:淀粉酶386.00U/L,脂肪酶817.90↑U/L,腹部CT显示有急性胰腺炎的可能。门诊医师考虑腹痛原因可能为急性胰腺炎,收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
入院后主管医生询问病史时,发现患者近1月余来,因发热、食欲减退、腹胀、腹痛等症状先后在广东、河南多家医院多次就诊,异常的检查结果最主要的有: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CT示肝脏多发异常密度、胆囊炎等,但治疗后效果不佳,症状反复出现,那病因到底是什么呢?
为进一步明确患者发病病因,主管医生反复追问患者病史,发现患者长期在广东生活,经常食用生鱼片、螺类、龙虾等水产品,就在发病前,患者一次性吃了两碗生鱼片,会不会是生鱼片造成的呢?结合患者个人史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肝脏异常密度、胆囊炎、胰腺炎等异常表现,医生将排查重点放在患者是否为寄生虫感染。经查寄生虫抗体发现多项寄生虫IgG抗体阳性,最终在患者的大便标本中发现华支睾吸虫卵,至此,患者这1月余来的发热、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以及此次胰腺炎的病因就明确了,即为华支睾吸虫感染,遂给予“吡喹酮”驱虫治疗,患者症状完全好转后出院。
什么是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隶属于复殖目后睾科支睾属,又叫肝吸虫,是一种可以寄生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肝胆管的吸虫。成虫头部有一个用来吸胆汁的吸盘状器官,寿命一般可达20~30年。虫体的分泌物、代谢产物的刺激和机械性阻塞作用会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炎性反应,常导致胆管炎、胆囊炎、胆管肝炎、肝功能损伤、胰腺炎、肝硬化等。此外,国内外一些资料表明,虫体外机械性损伤和化学性刺激可诱发癌变,本虫与胆管上皮癌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因此,肝吸虫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
有哪些症状提示可能感染了?
急性期患者多因一次食入大量华支睾吸虫囊蚴所致,起病急骤,以发热、上腹部疼痛、腹泻、肝肿大为主要表现,个别患者表现为急性胰腺炎,伴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
本病一般表现为慢性过程,反复多次小量感染是其主要原因。
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有较轻的消化道反应。
中度感染者有食欲不振、乏力、肝区疼痛、腹泻、消瘦及低热等症状,肝肿大,左叶更明显。长期慢性感染可伴多种并发症。
重度感染者症状明显加重,可形成肝硬化、侏儒症等。
晚期常因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或由于长期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而死亡。
特别提醒:
频繁吃或者大量吃生鱼片都可能造成寄生虫感染的概率大增,在与别人共餐时有生鱼片,即使自己不吃,依然有感染的概率,因为寄生在鱼肉上的肝吸虫囊蚴可交叉污染到筷子及其他食品。
如何避免感染?
实验证明,1毫米厚的鱼肉,只需要在90℃的热水中烫1秒以上;75℃的热水中烫3秒以上;70℃的热水中烫6秒以上;以及60℃的热水中烫12秒以上,就能杀死鱼肉中的囊蚴。总之,吃全熟的鱼肉,可以避免感染肝吸虫!
预防措施主要如下:
(1)烹调鱼、虾等水产品时,加热一定要彻底,一定要烹饪至全熟!
(2)烹调时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切生熟食品所用的刀和砧板要分开,不可混用;盛过生肉的各种用具要洗刷干净。
(3)处理食材时最好戴手套,避免通过暴露的伤口或皮肤破损感染。
(4)不要用生的鱼鳞、鱼内脏、鱼鳃等喂猫狗。
(5)勤洗手,注意用手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