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桥头阵地” 、扎好“重要屏障”、 筑牢“坚固防线”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和院感防控双重压力,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紧紧围绕“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总要求,建好“桥头阵地”,扎好“重要屏障”,筑牢“坚固防线”,扎实推动各级各类疫情防控举措和各项院感防控政策落地落实,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攻坚战贡献川北医力量!
建好“桥头阵地”
开辟院前急救缓冲区
急诊区域是医院抗击疫情的“桥头阵地”。医院根据疫情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优化急诊医学科布局和收治流程,以急诊医学科为基础,统筹全院医疗资源,在急诊医学科外广场就近设置院前急救缓冲区,建立完整的第二急救场所,分风险开展收治,在确保急危重患者医疗及时充分救治的同时缓冲院感风险,实现科学应对、精准防控、高效处置。
进入急救缓冲区的患者按风险等级分别至相应就诊区就诊,两个就诊区之间相互独立,分别设置缓冲单间作为接诊检查、救治操作、留观等待等专用功能区,实现了保证急症患者“一患一诊”的同时更加高效快捷地处置病情。急救缓冲区配有充足的医护人员和完善的救治设备并建立规范流程,开展有床边CRRT、除颤、多功能监护、气道管理、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等各项急救相关技术,可完成包括卒中、胸痛、创伤、危重孕产妇等在内的各类急诊患者的处置,实现了患者挂号、诊疗、取药等全流程不进入院区。进入急救缓冲区的医护人员均按二级防护进行闭环管理,保证了医务人员的安全。
扎好“重要屏障”
设置集中过渡病区
集中过渡病区的设置是确保院区安全的“重要屏障”。在独立楼栋设置集中过渡病区(高风险),实行专科诊疗、专班护理、隔离管控。在各临床科室设置充足过渡病房(低风险),实行单间收治、专职医护、封闭管理。
门诊医生将有较高风险的患者收入院时集中收治到过渡病区,由各科室在过渡病区进行诊治。各临床科室预留足量过渡病房,在医院41个专业病区设置了不少于205张缓冲病床用于收治低风险区的新入院患者,科室通过每日预约挂号数量、在院患者人数动态调整等方式最大程度储备收治能力,保障川东北区域的危急重症及特殊患者的医疗救治。
各临床科室通过提高床位周转、合理安排择期治疗等措施,既预留出收治能力又拓展了科室业务空间,实现病区内相对独立的分区域分风险管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独立的两套管理方式在一个病区兼容并行,对常规医疗救治没有造成影响。一般患者在过渡病房完成三天三检后转入普通病房,针对需要进行各项检查、手术的患者,根据院前连续核酸检测及风险旅居情况,低风险患者将院前核酸检测结果计入三天三检,缩短风险评估时间,最大程度保障患者正常就医需求。医院通过对所有收治患者实施风险分层管控,确保了院内各项医疗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筑牢“坚固防线”
住院病区实行封闭管理
住院病区闭环管理是构筑医院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实现门诊、住院患者不交叉是降低院感风险的关键。全院各部门、各科室通力配合、协同保障,实现门诊、住院患者分时、分区互不交叉检查及治疗的要求。
医院一是实行住院患者分时段检查治疗。超声、影像、内镜等检查科室,血液透析中心以及高压氧治疗中心、放疗中心等治疗科室,分别采取分区、分时段、分设备对门诊、住院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每天门诊工作结束完成设备院感消杀后,独立时段专门实施住院患者集中检查。二是专人专岗负责住院病区的后勤保障工作。完善线上点餐、专人配送、集中领取、统一分发的保供流程,同时在住院大楼闭环管理区域内开设平价超市,提供基本生活物资采购服务,确保住院患者及陪护不出住院病区也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设置专用转运通道,负责转运院外运入住院病区物资,经规范消杀后通过专用窗口送入住院病区。三是在科室实施病区护理员与职业陪护小组式整体服务模式,做到患者不出病房全时照护,随时响应。
在确保医疗服务常态化开展、保障普通患者就医体验与严格落实院感防控要求过程中,医院积极疏导矛盾,减少执行阻力,将防控规定的硬性要求与人文关怀、疫情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省、市指导性防控政策基础上,医院分梯度精准执行院内防控措施,是推进工作落实落地的核心。
在后续疫情防控工作中,医院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提高政治站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党中央部署,积极稳妥抓好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强化风险防范,把应对风险隐患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力巩固前期取得的防疫成果,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策划制作:
————
————
作者:熊永福
孙丹
编辑/封面:陈劲宏
向林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宣传部
-
新媒体工作室-
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