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应用人工心肺仪成功救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日前,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外科病区医护团队应用人工心肺仪--体外膜肺氧合(ECMO)成功救治一位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
据了解,患者吕某,男,53岁,农民,受凉后咳嗽、闷喘,伴发热2天入院,体温38.5℃,休息后无缓解,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遂就诊于阜阳市某医院,指测血氧饱和度38%,所就诊医院会诊后立即予机械通气、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呼吸参数高,氧和指数仍持续小于80mmhg,后转入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入院时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双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高血压病2级(高危)。
随后入市二院重症医学科外科病区(ICU)治疗,在较高呼吸机参数支持下,氧合仍难以维持,PEEP:14cmH2O,FiO2:100%,机械通气10小时以上,肺复张效果不佳,氧合仍维持困难,氧债明显。为保证组织氧供,减少肺压伤的发生,为肺部感染控制赢得时间,外科ICU团队讨论后认为要行VV—ECMO支持治疗指征,在征得家人同意后,该科室医护人员在科室主任、主任医师单南冰的带领下,立即准备并迅速开展ECMO相关治疗。
入院后的第五天,患者需要行肺部CT检查。转运任务存在着转运距离长、全程需要ECMO支持的难题,转运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风险,所有管道、呼吸机、ECMO、患者、床、电源、气源均需同步,转运途中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护、ECMO管线、呼吸机管线等,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在李哲副主任医师的指挥和团队默契配合下,ECMO团队严格执行转运流程,成功为床旁呼吸机、ECMO支持下的患者实施了肺部CT检查。该患者肺部CT显示情况较前有明显改善。
入院第六天,科室评估患者病情认为有撤机指征,随后启动撤机流程,逐渐降低ECMO氧浓度,至关闭氧气流量,调整呼吸机支持强度,患者氧合良好,具备ECMO撤离条件,于第七天成功撤除ECMO,并于入院后的第九天成功撤除呼吸机。10月5日,该患者成功转出外科ICU病区。
据了解,ECMO是一种心肺生命支持技术,通过建立体外循环,机械泵将血液引出体外,经过膜肺体外氧合,再回输循环系统。当血液引出体外时,血红蛋白被氧合,二氧化碳被清除。氧合情况由血流量决定,二氧化碳清除通过调节流经氧合器逆流回路中的气体流量来控制。对ECMO患者的治疗,要像走钢丝般抉择平衡,把握用药和治疗的分寸。ICU医护团队对患者实施24小时严密监护,密切关注感染、凝血以及ECMO的运转等情况,包括治疗期间使用肝素抗凝时,需根据凝血功能调整肝素用量,同时,还要对其他器官加强保护,防止缺氧性损伤等情况发生。
ECMO技术的独立开展,标志着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在救治危重患者方面再上新台阶,将以更高端的设备、更专业的技术抢救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来源: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作者: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