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入选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2019年4月起实施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旨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前,中医学专业获评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获评2021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骨伤科教研室成立于1958年,1987年开始招生中医骨伤专业专科生,1994年授予中医骨伤科学硕士学位点,1995年起招收本科专业学生,1999年由针推骨伤方向更换为中医学骨伤科学方向;2013年授予中医骨伤科学博士学位点。2020年作为国内第二批复招骨伤专业的院校。重新开设中医骨伤科专业,并实现招生。
经过以国医大师刘柏龄、全国名中医赵文海以及岐黄学者冷向阳为代表的几代人努力,现有骨伤专业教师及医师4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3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其中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1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人,岐黄学者1人,吉林省名中医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人。形成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为梯队,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创新拼搏精神的中医骨伤科教学团队。
骨科中心系临床教学实习主要基地,2001年评为吉林省教育厅重点学科;2006年评为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重点专科;2008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中华骨伤名科;2009年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3年被批准为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天池伤科流派工作室);2016年批准为吉林省骨病临床研究中心;2020年获国家骨科区域诊疗中心、吉林省骨科医疗中心,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医大师刘柏龄工作室1个,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
多年来,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一直努力践行“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的理念,紧紧围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和“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骨伤科疾病人群需求为首要任务。在教学中实施“班主任制+导师制”,创新构建了“三会”、“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PBL教学方法,循证教学法,床边教学,建立线上课程等,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个性化教育,强化中医思维方式,注重临床实践的训练,准确体现中医骨伤科学的本质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深化专业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构建优质课程体系,持续推进课程建设改革;支持探索并实践适合课程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加强教学互动。
紧密围绕专业人次培养目标,探索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在教研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中医伤科学》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中医骨伤科学》获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吉林省教育厅优秀教学团队;2019年获评吉林省高校“金课”,202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一流课程,2021年被评为吉林省教育厅教学团队优秀思政教学团队及《中医骨伤科学》评为教学思政示范课程。完成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完成教学课题13项。2019年获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首批思政示范、优秀思政示范课程、吉林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十一五”至今共主编教材12部,赵文海教授被评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冷向阳教授主编《中医骨伤科学临床研究》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将继续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瞄准世界科学前沿、主动适应国家需求,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挖掘学科发展潜力,激发学科发展活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充分发挥一流本科专业的“示范领跑”作用,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