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疫情时期,不同人群的心理自救锦囊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疫情时期,面对突发的应激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各类身心困扰,比如紧张、疑病、恐慌、失望、易怒、过于乐观或伴有头晕、胸闷、乏力、食欲差、恶心、腹泻、尿频、失眠,甚至出现血压、体温升高等……由于不同人群的个性特点、工作和生活环境不同,应该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和自我激励非常重要。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呆在家”,特殊时期,我们如何在心理上进行自我保护,使这些心理困扰得到缓解呢?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一、隔离人群
1.相信政府,服从大局安排,换一种心态生活。对隔离状态的生活进行新的意义解释和理解,积极面对,如当成一次休息的好机会,也可当作充电的好机会等。
2.隔离期间,如果每天无所事事,很容易加重负性情绪。建议给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计划表,可以像平时上班和学习时间一样规律生活,有工作学习时间、休息时间、娱乐进餐时间,室内体育锻炼时间,每日照做,心态上会有很大的不同。稳定感对于应对未知感非常重要。
3.也可以专注一件事情,比如看书、听音乐、学习一项技能等。利用这段时间提升自己,重在行动,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4.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和家人、朋友电话或视频聊天,相互鼓励与支持,不管是倾诉、提供需求,还是记录自己的情绪日志,都会很有帮助。
5.理性获取权威来源的内外部信息,不信谣,不传谣,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二、医护人员
我们的白衣战士们日夜奋战,往往处于危机中心,可能遭受不理解甚至刁难,可能有家不敢或不能回,内心感觉委屈。在这样巨大心理压力下以及治病救人的天职下,如何调试心身,继续保持战斗力?
1.为了帮助医护人员减轻应激反应的影响,建议在上岗前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进行应激的预防性晤谈,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也可与另一同事结伴,这样可以互相察看、监督对方的应激反应水平。
2.合理排班,限制工作时间,每天最好不超过12小时,保持适当休息,充分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具备稳定的、不返家的隔离休息区。
3.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保持和家人、孩子、朋友电话或视频沟通,从家人的支持中吸取温暖和力量。
4.当感到无法承受压力,出现负面情绪时,请及时对负责领导诉说,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在这样严峻的战场上,有负面情绪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自然表现,等疫情控制好,时过境迁,情绪也会慢慢恢复。
5.空余时间,按照自愿原则进行同伴支持。即有共同经历的医务人员坐在一起,互相交谈、倾吐心声、宣泄情绪、娱乐运动,最好有个领导者。
6.如无法入睡、情绪低落、焦虑、心慌等持续2周不能缓解,影响工作,也可找专业心理医生进行诊治或拨打心理热线等求助。
三、老年人群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
2.避免不必要的外出。
3.在保持饮食均衡、睡眠稳定的情况下,适当娱乐及体育锻炼,如写书法、打牌、下棋、种花养鱼、打太极或八段锦等。
4.与家人多谈心,共同学习疫情防控知识,增强防控意识。
5.积极完成疫苗接种,提高防护能力。
四、儿童青少年
1.在家合理安排学习计划,生活有序,尽可能和学校时间一致。
2.增加室内娱乐活动,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3.家长应保护儿童青少年免受过多负面信息干扰,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理解力给予适宜回答,树立会战胜疫情的信心。
4.家长也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保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安全感,让孩子享受和父母一起在家的亲子时光。
五、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1.药物是稳定病情的基础保障,使用口服抗精神病药物者务必保证有足够的药物,并遵医嘱服用。
2.使用长效针剂者血药浓度相对平稳,应保持原有注射频率。
3.即使患者已经服用足疗程的抗精神病药物,目前疫情期间也不宜减药或停药。
4.慢性疾病要提前计划就医安排,提倡就近诊疗,避免断药。
5.管控区的人员可以寻求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去取药。在确实无法获得药物的情况下,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对药物进行适当减量缓冲,以便择机就诊,补充购药,然后将剂量恢复至原有剂量,切忌突然停药。
6.妥善保管药品,避免误服或大量服药。患者及家属要尽量熟悉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及药物副作用的简单识别及一般的处理方法。
六、社会公众
1.了解“新冠肺炎”性质,不轻信传言,掌握流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接纳恐惧、紧张、焦虑情绪。与他人多交流、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如果要面谈,则一定要戴口罩、不握手、保持安全距离。鼓励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可以避免人际传播。
3.有咳嗽、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如果讳疾忌医不去看病,可能失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机会,更可能传染给身边的人,特别是家人,那样就悔之晚矣。
4.若确定与“新冠肺炎”病人有过接触,一定要注意自我隔离和防护,先戴上口罩,主动与其他人隔离。
5.发现生活的积极意义,顺应内心感受,想学习就学习,想工作就工作,用积极的行动使自己从恐慌中走出来,避免消极行为。
6.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是增强身体和心理免疫力的“三大法宝”。
7.必要时,也可找专业心理医生进行诊治或拨打心理热线等求助。
01
焦虑自评量表(SAS)
02
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DepresionSeale)
03
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
咨询电话:81899120
疫情波动下,
希望广大市民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安排,
相信我们
一定能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图:武兰兰(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整理:梁嘉琪
精神、心理疾病科
王俊杰
•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
每周一、二、四(总院)
每周三、五(宝华院区)
擅长:焦虑障碍、睡眠障碍、抑郁障碍、心身疾病、躯体化障碍、双相障碍、青少年行为障碍的诊治,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与长期综合治疗问题;对孩子教育、个人成长、就业、择业及婚恋情感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及职业规划辅导。
景丽荣
•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
每周二、三、四、五(总院)
每周一(宝华院区)
擅长:成人睡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紧张性头痛、头晕、耳鸣、心慌、胸闷、乏力等症状的诊治。
武兰兰
•主治医师,硕士
•出诊时间:
每周一、六(总院)
每周二、三、四(宝华院区)
内科临床心理疾病研究专业,擅长焦虑、抑郁、强迫、恐惧、失眠、情感障碍、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心身疾病的诊治、早期干预和心理咨询与治疗,致力于对精神心理疾病的全病程治疗和康复,重视规范合理的药物治疗及心理与行为等治疗。
门诊地址:花都区新华路48号总院3号楼2楼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服务号
微信号|hdqrmyy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订阅号
微信号|hdqrmyydyh